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小康社會”過時了?

http://www.CRNTT.com   2011-12-28 11:58:34  


   
“小康”概念難量化   
   
  “小康”實質只是一個旗號,而非量化標準,內容涵蓋政治、文化、社會無所不包反而成為空殼概念

  此後,在“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提出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並在1987年召開的中共十三大上得到了正式確認。199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提前完成,中國實現了從溫飽到總體小康的跨越。但在此之後,小康水平和小康生活的內涵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其承載的內容其實已經超過了概念本身涵蓋的範圍。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進入新世紀,中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階段。在十六大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被確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主旋律。2007年,黨的十七大又在原有目標的基礎上,賦予了小康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新內涵和新要求。

  到今天,為“中國現代化”撥亂反正的經濟概念——“小康社會”已經具有了顯著的政治含義,即使是政治改革,也被置於“小康社會”的概念之下,是“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小康”本是用來形容居民生活溫飽,介於貧窮和富裕之間的一個經濟狀態,如今卻成為了“和諧社會”的同義詞,內涵包括了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等各方面。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小康”概念的提出能撥亂反正,且為中國現代化指出明路。這樣的功能,在今天已經微乎其微,“小康”實際上成了一個什麼都能往裡裝的概念坑。 
   
  “小康社會”標準不一,且涵蓋眾多定性指標無法一一量化,“實現程度80.1%”的量化結論其實無效 
此次統計局公布“小康社會實現數據”,之所以讓眾多網民感慨“被小康”,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目前的小康社會評價體系混亂,標準不一。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小康指標體系,大概有四種,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國家統計局1992年提出的指標體系。此外1991年社科院社會研究所提出的標準,各地方政府部門制定的小康標準,其他研究機構制定的標準,都因各自特點而各有市場。同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統計監測報告》,2011年版稱2000年的實現程度是59.6%,但在2006年版中,2000年的實現程度又變成了57.05%。

  之所以出現各種爭議,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小康社會畢竟是一個社會概念,而且內涵也在與時俱進,無論是定性或者定量的分析,都難以對其進程作出準確的監測。儘管小康報告的全文上既有數字,又有圖表,但定性概念與定量概念本身就無法很好地轉換。將“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民主法制”、“文化教育”等定性概念,通過統計科學描述為80.1%、93.6%、68%;又將“基尼系數”這樣的定量概念定性描述為“略高”,進程的監測其實頗為無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