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馬英九連任後在兩岸關係所面臨的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2-01-17 09:17:33  


  中評社北京1月17日訊/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登載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邵宗海的文章“馬英九連任後在兩岸關係所面臨的挑戰”,內容如下:

  馬英九在1月14日選戰獲得勝利之後,就把勝選的部份原因歸功到台灣民眾“肯定政府擱置爭議,爭取兩岸和平,把危機轉變為商機的努力;肯定國民黨采敗正確、正派、有效的活絡外交,贏得國際社會的肯定與支持,讓台灣人民有尊嚴的遨游世界”。證明他對自己在兩岸曾付出的努力,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所以在連任之後,馬英九會追求更有互信,更加和諧以及穩定的兩岸關係,而且他也將以實際行動來把台灣推向更廣闊的國際社會,譬如加入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希望能進一步擴大與國際社會的互動。

深化兩岸關係擴展國際空間

  而且從馬英九過去施政的紀錄來看,以及前文中曾叙及他對兩岸使命貫徹之堅持,作者深信他未來四年的任期,是有意追求一個更深化的兩岸關係,甚至不排除將很多現行的兩岸交往予以制度化的處理,譬如說兩岸應互設辦事處,或簽署兩岸“和平協議”,讓“不武”口號制度化。

  但是,在談到讓台灣開拓更廣的國際空間,以及期待也能開創更深化的兩岸關係時,台北實際上也將會同時面臨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作者覺得應有其必要再逐一的將細節提出,希望能提供馬英九領導的新政府團隊進一步的參考。

  首先,應是需要謹慎來處理“把台灣推向更廣闊的國際社會”的這項政策。理論上,台北需要有更多國際組織的參與,是1971年被排出聯合國之後的國人所求,也是台灣作為世界上一個經貿大國的責任所在。但是由於與對岸尚存有一些無法解套的矛盾與衝突,因此過去雙方在“外交角力”上,一直是采行著“零和遊戲”。直至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呼籲兩岸能在“國際社會里和解休兵”,遂在北京的默認下,才使得彼此對抗的情勢開始溶解,稍後台北得以派遣前“副總統”連戰代表馬英九出席APEC的高峰會,也得以“中華台北”名義、“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以及最近得以爭取到“世界大學運動會”的主辦權,都有兩岸在這方面努力的痕跡。

  但再接下來延伸到“更廣國際空間的開拓”,台北是否會將觸角伸向“以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組織,則一直是北京的憂心所在。因為以現有台北能有所突破的國際空間而言,也真的只有往“以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組織進軍一途,譬如說世界衛生組織或世界氣象組織。一旦空間問題的開拓,兩岸未能有事先溝通或默契,那麼新的一波兩岸在外交上的衝突,將構成和諧兩岸關係發展的障礙。避免兩岸再啟衝突,如何運作,相當值得下屆新政府深思。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