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人民幣國際化之路有多遠

http://www.CRNTT.com   2012-03-25 08:06:03  


  中評社北京3月25日訊/無論是從擴大國際影響力還是從自身經濟戰略安全權衡,我們都需要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積極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但我們也必須對自身的家底有一個清醒和務實的估量。

  上海金融報發表媒體評論人陳三三文章表示,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開宗有一提挈全篇之句:“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句話用來注解戰後國際貨幣格局的演變,似乎也有幾分道理。

  鑒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貨幣體系中諸侯紛爭,以鄰為壑,導致了1929至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並進而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在二戰即將結束之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過多番角力,建立了國際貨幣布雷頓森林體系,從而確立了美元“君臨天下”的國際貨幣格局。美元“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完成了國際貨幣的“統一大業”。成立之初,尚無大礙,但好景不長。隨著日本、歐洲的迅速崛起,流動性需求增加,美國黃金流失殆盡,經過27年風雨顛簸之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於1971年轟然解體。從此,國際貨幣體系進入了美元、日元、歐元(在歐元成立之前為德國馬克、法郎、英鎊)列強紛爭的時代。《三字經》言:“魏蜀吳,爭漢鼎”,國際貨幣體系中也演繹著“美日歐,爭霸權”的貨幣戰爭史詩。經過多年的刀光劍影,日元逐漸淡出,歐元雖壯心不已,但是“人困馬乏,身臨絕境”。國際貨幣體系似乎到了“三國歸晉”的時代。但這只是表象,欲知真相如何,且聽 “青梅煮酒論英雄”。

  日元、歐元難成英雄

  文章稱,將曹操的“英雄”標準套用到國際貨幣上就是“完善而又具超前性的金融制度、深度而又高效的金融市場、超群而吞吐宏大的經濟規模”,這三個標準正好滿足了國際貨幣成功運行的三個基本要素,即“可獲得性、可使用性和穩定性”。我們不妨按照以上標準來逐一品評當今天下國際貨幣的“候選英雄”。排在世界經濟規模第一梯隊中的,有美國、歐盟、中國、日本,其他經濟體與第一梯隊差距較大,中短期內難以進入候選之列。

  先論日元。國際上主流觀點認為,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初是日元國際化千載難逢的時機,但是由於日本政府缺乏戰略觀察,在金融制度上沒有高瞻遠矚的規劃,而是走一步看一步,可謂“胸無大志”,最終痛失良機。日本經濟規模雖然較大,但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從戰後以來一直沒有根本改變,只有向外“吞吐”的能力,沒有“吸納”外部經濟的容量,從而影響了貨幣的可獲得性。日本人對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元“國際化”給日本經濟帶來的影響評估,爭議較大,對金融危機心有餘悸,因此在國際化問題上猶豫不決,日元短期內難成“英雄”。

  次論歐元。歐洲人從1957年開始著手推進歐洲國際貨幣的建設,歷經千辛萬苦,1999年終於創立了歐元。歐元雖然初期發展較快,勢頭較好,一度有與美元分庭抗禮之勢,惜乎先天不足。歐洲各國政治獨立,財政政策不一,現在更在歐債危機中備受煎熬,也正是由於這種先天的缺憾導致了歐債危機遲遲無法解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現代貨幣學派創始人弗里德曼認為,由於“存在經濟形態、文化及語言等方面的差異……歐元很難成立,即使成立也是一大錯誤。在今後幾年內很可能面臨崩潰的危險,而歐元將可能被各國舊有貨幣取代。”雖然我們並不希望大師預言成真,但歐元要真正成為國際貨幣,成員國必須建立超主權的政治聯盟和財政聯盟,成為一個實質性的聯邦國家,這是歐洲人幾個世紀的夢想,而要變成現實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短期內這是一個幾乎無法逾越的鴻溝。因此,歐盟雖有雄圖大略,但“力所不及”,無力堪此大任,歐元似乎也難成“英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