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論壇:梁振英如何平衡經濟民生

http://www.CRNTT.com   2012-04-27 00:17:56  


吳秋北認爲,政府必須首先從施政理念和方針上做出改變。(中評社記者攝)
 
  吳秋北: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兩者之間有沒有矛盾呢?我認為,發展經濟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改善民生。香港經濟發展傳統上一直靠“四大支柱產業”(旅遊、金融、專業服務、貿易),占香港近七成的GDP以及約六成勞動人口。但如今四大產業優勢漸失,我們不能再依賴這些支柱,更不能只靠金融和地產支撐經濟增長。香港經濟結構過於單一化,急需做出調整。

  在這一背景下,政府在金融海嘯之後提出六大優勢產業,包括檢測和認證產業、醫療產業、創新科技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及教育產業。可是,推行一段時間之後,六大優勢產業的發展進度並不理想。新一屆政府必須要有所作為,推動產業的多元化,尋找新的經濟成長點。

  香港現在面對的矛盾是,經濟成果不能惠及市民。以往相信“滴漏效應”,做大經濟的餅,勞工基層能夠受惠,但近年的經濟發展,勞工基層卻未能分享成果。80年代新自由主義的興起,一直影響著我們的施政理念,“大市場、小政府”的理念,在實際操作上已經變成自由放任的經濟,當我們希望政府有所作為的時候,就被理解為希望政府親自投資,這種思維很僵化。

  從最新數字上看,香港2011年的GDP比2008年增長超過9%,但同期實質工資指數只增加了約2%,如果不是因為制定了最低工資,更可能出現負增長。可見我們的經濟成果未能惠及市民。另外,中大亞太研究所2011年所做的民調指出,過半數的市民認為現時的生活素質比回歸前還差,可見施政理念會影響市民觀感,執政者對此應該有所警惕。

  我們工聯會的研究結論是,經濟發展必須與社會發展一同考慮。國家“十二五”規劃中,亦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顧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可見,政府必須首先從施政理念和方針上做出改變。所以工聯會一直強調,經濟發展必須以就業為優先考慮。梁振英前兩天到工聯會,也提到優質就業和優質生活的問題,要因應地區的特色發展區域經濟、橋頭經濟,這也是我們工聯會所強調的。

  過去政府在勞工政策、福利政策方面表現遜色,在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兩個層次上均未做好。在首次分配方面,要讓勞工從經濟發展中分享成果,訂立最低工資之後,還需要標準工時作為配套。在再分配方面,要透過社會、福利政策保障基層生活,提供安全網,制定社會政策時要考慮社會流動的因素。發展經濟與民生並不是對立的,不是零和遊戲,很多研究都表示,改善民生,有助於營造和諧社會,對營商、投資有利。

  梁振英的施政理念十分清晰,回應了香港社會的需求。我建議新政府上任之後,立即著手處理與民生相關的社會問題,尤其是應儘快著手制定長遠的社會政策。一方面儘早凝聚社會共識,加快落實速度;另一方面讓市民對未來重拾希望和信心,有助團結社會和締造和諧。

  陳坤耀:吳秋北提出產業多元化的問題,其中障礙和困難是什麼,是資源所限、優勢所限,還是政府政策所限?我們還要思考,為什麼香港經濟成長得這麼快,收入分配差距越來越大?70年代,香港通過就業降低了堅尼系数,為什麼現在經濟成長反而會造成巨大的收入差距呢?這些問題都需要深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