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大陸:民共對話的阻力動力與方向

http://www.CRNTT.com   2012-07-18 00:24:28  


 
  (二)常言道:“相逢一笑泯恩仇”。可民共兩黨向來連“逢”的機會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共關係史”基本是空白,因而彼此之間缺乏直觀、真切、系統的瞭解。而且,即便是對於“間接的”民共關係,各自腦海中充斥的,基本上都是“不良記錄”、負面記憶,不利於兩黨建立互信。

  其一,在中共眼裡,以往民進黨釋放的所謂“善意”,總是附加一些對方顯然不可能接受的條件,遭到拒絕後又指責對方不回應、沒善意;這是一種帶有濃厚政治偽善色彩的操作。

  其二,兩黨之間,統獨價值觀對立,沒有契約,甚至沒有契約意識,說變就變:變“好”時,因得不到及時回報而“躊躇不前”;變“壞”時,因得不到應有懲罰而“變本加厲”。當年,陳水扁也曾信誓旦旦宣稱奉行“新中間路線”,可掌權後卻像“沖進瓷器店裡的公牛”,成為十足的“麻煩製造者”;蔡英文聲稱民進黨要“用理性、務實、穩健、有效率的路線”(2),可大選期間卻高調否定“九二共識”、捍衛所謂“台灣主權”。民進黨性格如此善變,中共即使樂見其大陸政策增加理性元素,也仍對其後續政治作為沒有充分信心,回應起來自然有難度。

  其三,“動機論”早已成為兩黨觀察對方時的主要思維模式。民進黨動輒用“包藏禍心”“別有用心”“吞併台灣”等詞語亂給中共扣政治帽子,不斷質疑中共對台工作“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中共方面,則習慣於將民進黨自以為是善意的“新提法”定性為“換湯不換藥”。如針對當年陳水扁的柔性喊話,大陸人士就曾指出:“台灣新領導人執政後確實表達過若干‘小善’之意,但在大陸眼裡,那全是枝枝蔓蔓,否定了‘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為‘大惡’。”(3)這樣一來,兩黨彼此之間難有穩定可靠的預期,無法建立政治互信。

  (三)雙方都不同程度地“有恃無恐”,並不認為暫緩民共對話會給自己的戰略目標帶來災難性後果,因而都不將其作為短期內非提上議事日程不可的問題,從而客觀上降低、沖淡了推動實現民共對話的迫切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