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誰讓中國好聲音成名?

http://www.CRNTT.com   2012-08-17 11:30:18  


 
  然而,誰都知道,這些“小乖乖”風格的節目或主題正是收視率的毒藥。因為人民群眾看電視不是為了來聽你說教,成年觀眾就不用說了,就算青少年看電視也主要是為了娛樂——他們走出課堂後,需要的是武俠小說、遊戲廳、錄像廳、網吧、以及一個娛樂的湖南衛視這些所謂“少兒不宜”的東西。

  作為製造收視率能手的湖南衛視,豈能不明白這樣簡單的道理。說白了,他們是不得不拿出一些管理部門倡導的東西,當成“禮物”送給管理部門,希望管理部門在那些真正能搞收視率的地方放自己一馬。這就好比現在的電視劇為了通過審查總要加一些“正面”的橋段:比如《青瓷》裡副市長痛罵貪污的情節、比如《《上海迷案》裡名偵探投奔延安的結尾、比如《走西口》裡王爺有個地下黨員身份、比如《鐵梨花》裡讓主角的兒子參加了八路軍……

  ■ “管”字當頭,誰也別想安睡

  有電視節目“火爆”後不被“管”的嗎?

  選秀節目火了,恨不得要下“十八道金牌”來管;相親節目火了,各種限制馬上到位;穿越劇火了,就要求歷史劇不能捏造戲說;家庭倫理劇受歡迎了,就說不能無限制放大家庭矛盾……

  想要找出一個某種電視節目“火爆”後不被“管”的例子,還真不容易。

  所以“好聲音”前途如何還說不定

  一檔“火爆”的電視節目,難免會引來爭議,爭議的聲音大了,管理部門就不會聽不見,聽見了可能就要“管”。比如現在批評《中國好聲音》的就多起來了:什麼吸納“選秀專業戶”、什麼選手“編故事”、什麼“評委風頭蓋過選手”等等。搞不好針對這些爭議就要來幾道金牌了。一種好的節目形式,難免被效仿,效仿得多了,就會背上“扎堆”、“濫俗”的罪名,這又是這種節目形式將受限制的信號。

  □ 結 語

  把評委由臉朝選手改成背朝選手就能讓節目脫胎換骨產生魔力了?恐怕不能。“好聲音”的真魔力,更可能來自那只老想伸出來的手。

  (本文來源:騰訊新聞《今日話題》2012年8月17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