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應該繼續擱置釣魚島爭議

http://www.CRNTT.com   2012-09-07 09:08:33  


 
  德國與法國曾經的歷史積怨,並不亞於亞洲各國:德國與法國從19世紀30年代的戰爭開始,到普法戰爭,到20世紀上半葉的“一戰”、“二戰”,一直為德法邊境上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的歸屬打個不停,雙方結下幾百年的世仇。

  而現在,該地區及整個德法國境線上都沒有任何駐軍。在2004年紀念諾曼底登陸60周年時,法國還邀請了德國首腦參加,當時的法國總統希拉克論及德法和解的“秘方”是:“仇恨沒有未來,而通往和平之路永遠開放。”在諾曼底綿延的海灘邊,有美軍公墓、英軍公墓、加拿大軍公墓、波蘭軍公墓,也有侵略者德軍的公墓,它們共同靜靜接受悼念和反思。

  歷史宿怨之外,東亞的感情方程式在近年來又增加了一個複雜的系數:日本在經歷了失落的20年之後,表現出更強的不自信和對未來的迷茫。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至今,日本經歷了持續20多年的經濟滯脹期,年平均GDP增長徘徊在1%上下。自身前路不明,加之地區力量變化,加劇了日本素來的島國危機感,理性思考的聲音漸弱。與2005年中日關係降到冰點時相比,在此輪中日釣魚島爭端中,日本的精英層對於輿論的引領頗為負面,日本似乎失去了以往包容的態度,以及和平處理領土關係的平和心態。

  由《中國日報》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第八次“中日關係輿論調查”顯示,84.3%的日本人存在著對中國的厭煩心理;今年7月31日,日本公布新的《防務白皮書》,把防務重點轉移到日本西南地區,這被外界理解為直接針對中國。中國如何審慎應對,外界頗為關注。

  日本被不自信的負能量情緒籠罩,恰恰需要中國在戰略上更加自信。德法摒棄前嫌的經驗證明,經濟上的互惠互存可以減弱雙方的敵意,中日在這方面其實有較為堅實的基礎。2011年中日貿易額達3449億美元,進一步超越日美貿易額(2670億美元);中國在環保、交通和城市治理等方面巨大的需求潛力,均是日本希望大有作為的出口優勢所在。可以說,從經濟關係上看,中國仍然需要日本,日本更離不開中國,雙邊徹底交惡的動機並不存在。

  從長遠看,東亞經濟的進一步一體化,將繼續把東亞各國“粘”在一起。今年5月,中日韓三國決定在年底前開始自由貿易區(FTA)談判。作為“東亞共同體”的第一步,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如今終於進入實質性加速階段,表明互利合作仍然是東亞經濟的主旋律。

  但近一個月來,中日、韓日之間均出現領土爭端,再次讓這個計劃出現變數。尤其令人憂慮的是,在此輪爭端中,中日韓分別爆發出來的民族主義情緒,若成為影響相關外交決策的主流傾向,則與東亞加強一體化的大方向背道而馳,不利於各方緩和矛盾。對中國這樣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來說,愈演愈烈的民族主義和簡單的外交強硬,只會加劇“中國威脅論”。

  釣魚島問題說大也大,因為它關乎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說小也小,因為它並不是中日之間的核心問題或唯一問題,在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之間,僅糾纏於原則問題,可能反而會使問題複雜化,並對中日關係及亞洲和平穩定大局造成不利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