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日本“無核戰敗論”的起源

http://www.CRNTT.com   2013-10-06 12:06:41  


一般認為,戰後日本所以發展核電,是為了保障日本能源自主獨立。圖為日本關西電力公司最大核電機組。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訊/作為老生常談的歷史概論或一般想當然的理解,戰後日本之所以發展核電,是因為石油、煤炭、天然氣資源稀缺,即為了保障日本能源的自主獨立性。然而,這種說法的牽強之處在於,日本也缺乏品位和規模有利用價值的核原料礦藏,而且地震、海嘯多發,連基本的安全性、經濟性都難以保障。

  雖然日本曾經煞有介事地在國內找礦,但即使在引進核電技術之初,1957年12月的 《研製發電用核反應堆長期計劃》中已經闡明:“從現實狀況來看,核燃料資源不得不主要依存 於國外。”更滑稽的是,受到保密和避免軍事轉用的限制,基於1955年簽署的《日美原子能研究 協定》,日本接受美國提供的濃縮鈾,造成了在核燃料、乏燃料處理和最終廢棄物處置等方面“二重、三重的對外依賴”,業內專家很感憂慮。因此,日本發展核電的邏輯根本不在於貌似合理的“非核資源貧乏說”,而是另有內幕。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原子能預算”最初推手中曾根康弘的回憶錄出版和美國中央情報局有關日本“核能之父”正力鬆太郎的秘密文件曝光,真相終於開始呈現了。

  日本政治精英階層對核能的渴望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被美國原子彈轟炸而投降的經歷。

  戰爭期間,日本了解歐洲的核分裂研究進展,軍方從1940年曾委托專業學者進行調査、研究。雖然幻想“一個火柴盒的份量足以毀滅一個城市”的超級炸彈,但原子彈研製需要強大的科技、工業能力,學者多認為來不及投人實戰,因此無果而終。豈料,美國在對日作戰後期向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瞬間整城摧毀的威力及其造成 的人間地獄般死傷慘狀令日本最髙決策層的戰 爭意志崩潰:裕仁天皇認識到不能繼續“這場無望取勝的戰爭”;首相鈴木貫太郎獲悉被原子彈 轟炸後更“毛骨悚然”,認為“除結束戰爭之外已無路可走”。

  然而,慘敗投降之後的日本統治階層並不掩飾國家精神的健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