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反美示威啟示錄

http://www.CRNTT.com   2012-09-19 10:03:10  


 
  然而,聯邦最高法院最終是以8:1的票數,裁定費爾普斯罪名不成立。首席大法官羅伯茨稱,費爾普斯等的抗議行為已經舉行過600多次,屬於“對公共事務的討論”;並且抗議者聽從警察指令,距離葬禮現場有1000多英尺,未大聲喧嘩,也無暴力等越界之舉,因此對斯奈德並沒有直接的侵擾。羅伯茨最後總結稱,“言論威力無窮,可激發人們各樣情緒,或令他們愴然涕下,或令他們喜極而泣,而在本案中,某些言論給死者家屬帶來了巨大痛苦。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為安撫他人傷痛,而令言者有罪。”

  這個判決得到了大部分美國知識界人士的擁戴,儘管這判決對於被傷害到的人非常殘忍,但美國人相信,這種殘忍仍是可以忍受的,而讓“言論自由”倒退是不可接受的。在美國人看來,“言論自由”這是美國社會最大的財富之一,也是保障自由和民主不受損害的一大基石。甚至在歐洲被視為禁忌的支持納粹的言論在美國也能被容忍。要想判定“言者有罪”,必須拿出讓人無法反駁的理據才行。

  回到《穆斯林的無知》上來,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為什麼美國政府嚴厲譴責這部電影,卻並不將其封殺或者“法辦”其導演了。
 
理智面對反面的言論,社會才能進步 
 
  政府、媒體有義務介紹全面的事實,發出多元化的聲音

  《穆斯林的無知》之所以讓伊斯蘭世界的反美情緒一點就爆,表現出如此大的憤怒,與影片的內容有關,也與穆斯林長期以來感受到的美國和美國軍方對他們的侮辱有關。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阿拉伯世界的新聞媒體往往對這些侮辱給予了詳細的報道,放大了穆斯林們的反美情緒。如美國以站不住腳的借口入侵伊拉克、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的圖片、駐阿富汗美軍及佛羅里達州的一名牧師焚燒或褻瀆古蘭經、不經審判就將囚犯關押到關塔那摩灣、拒絕向著名穆斯林知識分子發放簽證、無人機空襲誤傷穆斯林平民致其死亡,這些美國人的惡行被連篇累牘的報道。政府也往往有意渲染這些事實。

  但對於阿拉伯世界,美國並非全是這種惡行,還有很多好的一面,甚至自我批判的一面。僅以美國製作的電影而論,2001年的《間諜遊戲》,黎巴嫩的爆炸事件,是美國情報員在當地策劃的;2004年紀錄片《華氏911》,對於布什中東政策極盡批判;2008年《謊言對決》,美國情報員為引誘中東地區的目標人物上鈎,以虛擬的恐怖組織發起行動;2009年《綠區》,描述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是以尋找大規模毀滅武器的假名義,來攻打伊拉克。在911之後,許多觀察都稱美國人對伊斯蘭的整體態度並沒有倒退,而是在不斷前進。去往美國的穆斯林移民大量增加即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對於這些事實,阿拉伯媒體報道的就比較少。

  這種不平衡的報道,讓反美情緒更難以消解。然而,人類社會的發展說明,只有發出多元化聲音的社會,才是一個穩態的社會;發出單一聲音,渲染單一情緒的社會,容易走向極端。一個足夠文明、足夠寬容的社會,對不同言論的容忍度總體而言應該是高的。當一個社會的聲音變得多元化之後,人們對一個事件、問題的看法才能更理性、更深入,才能採取更合適的應對手段,例如自己製作視頻、畫漫畫進行反擊,而不是一味地訴諸暴力。政府、媒體有義務介紹全面的事實,發出多元化的聲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