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崔健:順流而下,逆流而上

http://www.CRNTT.com   2012-10-09 13:46:10  


 
那是一種力量

  我要從南走到北,

  我還要從白走到黑,

  我要人們都看到我,

  卻不知我是誰。

  ——《假行僧》

  後來很多對百名歌星演唱會的描述文字共同造成一種錯覺,那就是崔健憑借當晚的《一無所有》一戰成名。但李皖清楚地記得,即使盒帶發行之後,大街上更流行的其實是另一位歌手武夫翻唱的《一無所有》。

  “這崔健沒有來歷,從他的聲音人們想象,這可能是來自陝北的農村青年。他的歌曲帶著西北的民歌味兒,他的發音帶著農民的口音。你要說他是個地道的首都青年,打死也沒人相信——首都青年哪這土呢!”李皖初聽崔健時的感受,代表了當時很多人對崔健的第一印象。他這樣描述崔健的嗓音:很憋,很高,很刺激,很難聽,但是又很吸引你。

  “他的樂感非常好。”沈大慶說。1984年,崔健參加的第一支樂隊名為“七合板”,沈大慶是成員之一。在一次外地演出結束以後,一幫朋友聚在一起吃飯。崔健抱著吉他,唱了一首電影《人證》中的《草帽歌》,當時就有人聽哭了。“很多人第一次聽崔健的現場,就會喜歡上他的演唱。”

  1986年年底,由巴金擔任顧問的北大文學藝術節開幕,北島、顧城、楊煉、芒克、朱大可等知名詩人和學者聚集北大。時近隆冬,卻難掩人心思潮萬物生長。詩歌研討和朗誦空前活躍,大講堂文學評論的講座也被擠得水洩不通,教室頂上有人只裹一床白布然後潑上油彩在搞名叫“視覺21”的行為藝術。崔健在藝術節的拼盤演出上亮相,曲目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和《不是我不明白》。

  狂熱喜愛崔健的北大學子隨後成立了一個學生組織——北大崔健後援會。這個中國最早的歌迷組織有四十人左右,他們後來追隨崔健出現在大小演出的現場,北大分校學生梁欽寧是其中一員。當年他拿著爺爺梁漱溟所在單位中國文化書院的介紹信,才為大家買到崔健1987年首體演唱會的門票——當時一次購票4張以上必須出具介紹信。

  那天崔健一登台,看台上占據兩排的後援會成員突然起身,打出標語開始歡呼。因為離過道最近的都是外國留學生,迅速圍過來的武警沒有辦法強制阻止,他們站著看完了崔健的演出。“我們應該是中國第一批站著看演出的觀眾。”梁欽寧說。

  這一幕從此在崔健的演出現場司空見慣。歌迷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即使他在唱慢歌,你也很難坐著聽完。在很多主管領導眼裡,崔健演出最大的特點就是“煽動性”。當時通行的登台順序是按歌手的姓氏筆畫排名,沒有人願意在崔健後面登台——因為沒人有信心在他之後繼續壓住台。

  1989年3月,隨著首張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的發行,崔健在北京展覽館的同名演唱會門票一搶而空。“兩年前他的演出門票也就七八毛錢,但那場演出被黃牛炒到20塊一張,依然一票難求。”梁欽寧說。散場以後,現場的座椅被興奮的觀眾踩壞了六十多張;主管單位一再強令現場不許出售啤酒,於是清場時地上堆了厚厚一層可樂罐。

  “我很難具體跟你描述現場聽崔健是一種什麼感覺,最準確的表達,可能就是一種力量。”導演張元也是在大二那年第一次看到崔健的演出後就成為了他的歌迷。“後來我為什麼跟他合作MV的時候總是把他當作一個英雄在拍,因為在我的印象裡他就是一個充滿了力量的英雄。這樣一個符號在我第一次看見他的時候,已經深深地鑲嵌在了我的記憶裡。”

  我問崔健當年離開北京交響樂團真正的原因,他說了兩個字:勸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