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北京專家:如何對待馬英九“活路外交”?

http://www.CRNTT.com   2012-10-16 00:30:29  


 
  五是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實踐證明,馬英九當局的“活路外交”在化敵為友方面的功效有目共睹,國際社會樂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支持台灣在一個中國框架下拓展“國際空間”。除了極少數台灣“友邦”外,包括美、日在內的多數國家一直反對台灣加入聯合國。2008年,馬英九當局首次讓台“邦交國”提出“台灣2300萬人民有意義地參加聯合國專門機構活動”提案,得到了美、日、歐等國家的支持。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於2008年9月於其網站發表聲明,除明確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外,也再度表達強烈支持台灣成為WHA觀察員的立場。此系台灣1971年退出聯合國以來,美國第一次公開聲明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專門機構。⑨另外,美國還於台灣“大選”前的2011年12月22日正式宣佈將台列入“免簽證候選地區”。島內輿論認為,這彰顯美國對馬英九兩岸與對外政策的認同。⑩除了美國之外,日、歐等國也通過各種方式,對馬英九的“活路外交”政策以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表示歡迎與支持。所有這些均進一步強化了國際社會肯定與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氣氛,壓縮了台灣島內分裂勢力進行“台獨”挑釁的空間。⑪

  (二)馬英九當局“活路外交”政策實踐的局限性與負面效應

  從根本上說,馬英九當局的“活路外交”政策以維護和擴大所謂“中華民國”的利益為主軸和出發點,這使其不可避免帶有諸多方面的局限性,存在一定的負面效應與弊端。

  一是馬英九當局採取“退中有守”之策略,並沒有改變兩岸在國際社會的對立格局。馬英九所謂“活路外交”雖有退卻的一面,但並非完全的退卻,而是有限度的退卻。他雖然放棄進一步拓展“邦交國”,但並未放棄其既有的23個“邦交國”。雖言休兵,只是“兄弟息爭”,分歧仍然存在,並非終結在“外交”領域的抗爭,也未改變台灣對“一個中國”的自我表述以及對國家統一的躲避態度。儘管他以妥協、低調方式處理一些高政治性的涉及主權爭執的國際問題,但是仍然可能造成“兩個中國”的國際印象,也就是說“雙重承認”問題事實上並未解決,儘管它暫時沒有在台面上影響著兩岸關係。法理上的約束和現實政治的需要,決定了馬英九在國際事務上妥協的限度。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