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雲:中日民粹主義政治

http://www.CRNTT.com   2012-10-22 09:22:19  


 
  第二,兩人都採用將打擊對象集中化、圖標化的政治手法,希望在短時間內聚集人氣和集中權力。橋本徹主張打破官僚主導的治理結構,承諾削弱官僚決策權,他經常在電視轉播前展示同官僚們對話時嚴厲批判對方的鏡頭,日本民眾們心中的“官惡民善”的潛意識被他的這種手法最大限度得到了肯定回應。在此基礎上,橋本還提出,要求首相直選和賦予首相更大權力,雖然橋本表示此次不會參加大選,因為作為大阪市長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可以認為他是在為首相直選鋪路,因為很明顯他會成為受益者。在最近的民意調查中,橋本徹新黨的支持率竟然超過了執政民主黨。該黨提出將推薦300名候選人,估計可能會贏得30至70個席位,如果自民黨在大選中獲勝,很可能會邀請公明黨和橋本徹的新黨結成聯立政權,這樣橋本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登上全國政治舞台。與此相對應,薄熙來“打黑”則把矛頭指向“貪官”和“惡富”,無論是文強死刑還是黑社會“惡富”的專案取締都滿足了老百姓潛意識中“仇富仇官”的心理。如果說有些薄熙來粉絲是為了自身的政治經濟利益的投機者,那麼很大一部分可能真的是他的信徒。讓我們做一個大膽的猜想,如果沒有王立軍事件,如果進行直選,薄熙來很有可能成功了。

  第三,兩人的出現某種程度上都反映了兩國中央政府的權威不足。日本的中央權威缺失狀況令人吃驚,石原慎太郎購島鬧劇本身就是明證。日本主流政治的領導力薄弱,執政黨民主黨內鬥不斷,小澤一郎率眾離黨,最大在野黨自民黨雖然掌握參議院多數,發揮的作用似乎僅僅是反對任何執政黨的議案,結果造成國家政治僵局和不能決定的民主制(indecisive democracy)。正因為日本的中央政府權威不足,橋本才能夠如此大膽地提出非常極端的改革口號,矛頭直指東京。中國的中央權威情況比日本好得多,至少此次處理薄熙來案件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也有理由質疑為什麼在從2007至2011的三年多時間裡,中央對於薄熙來的做法和所謂的“重慶模式”的問題沒有能夠提前察覺和防範於未然呢?如果說這是中央的觀望期,是不是意味著最高層的意見統一遇到了阻礙呢?這些當然都是需要等歷史去回答的謎團,然而同革命時代領導人相比,“權威遞減”的挑戰可能是影響最高層共識形成速度的重要因素,革命時代領導人的政治權威合法性在於戰功,和平時代領導人的合法性則在於選舉,而目前中國領導人產生機制的合法性不足,就是政治權威遞減的原因之一。

  第四,兩人都屬於從地方挑戰中央。在日本,已經有九位國會議員從民主黨和自民黨以及其他政黨轉到橋本新黨的麾下,一些著名的學者和媒體人也積極向他靠攏,英國的《經濟學人》甚至將橋本徹建立新黨形容為地方政治的叛亂(a local political insurrection)。在中國,薄熙來的做法要含蓄得多,至少沒有公開挑戰中央權威,但是他的具體操作則又是另一回事。雖然薄熙來一直說只關心重慶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卻積極推動紅歌進京。

  第五,兩人都看到了民眾求變和自身訴求難以反映在政策上的焦躁心理。這種心理的最直接表現之一,就是對嶄新的領導人形象的渴求。日本民眾對於傳統的不苟言笑,沒有新意,不善言辭,以及太子黨出身不知民間疾苦的傳統政治家形象已經厭倦,橋本的普通出身,衣著休閑沒有官架子,喜怒形於色,說話直接敢言都獲得了民眾的好感。在中國,中規中矩,神秘莫測的領導人形象似乎也已經接近了民眾的政治消費期限,相反薄熙來表現出來的幽默、親民、健談的形象滿足了人們一定程度的需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