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羅天昊:產業互補是中美最大合作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13-01-14 08:21:33  


 
產業互補是中美最大的合作基礎

  無論國家還是城市的崛起,均有其獨特的時勢。

  近代英國崛起的本質,既在於引領工業革命的先聲,又開創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國家,在當時世界上處於先發優勢。其後崛起的法、德、美以及更後起的日、俄,均崛起於世界的前列,當時完成國內革命和初步工業化啟蒙的國家,放眼全球,不過十餘國,而整個世界,尚處於舊時代蒙昧的尾聲。甚至日本因為在亞洲早崛起幾十年,就可以打敗龐大的中國。

  中國重新崛起的本質,亦在於抓住了全球產業轉移的契機,通過改革開放,重新融入世界體系。

  全球產業鏈的轉移,其路線為,從歐美到日、德,為第一次產業轉移,從日,德向亞洲四小龍等後起發達區域的轉移,為第二次產業轉移,而從亞洲四小龍等新興發達經濟體,向最廣大的後發國家的轉移,是第三次。

  而中國的崛起,某種意義上,亦遵循這種規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程,既是中國承接全球產業轉移的歷程,亦是參與全球產業鏈獲得的回報的過程。

  在中國崛起過程中,與歐美市場的互補,獲益巨大。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所處的位置而言,中國仍然位於全球產業鏈的下端。而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則處於產業鏈的上端,中國與互取長短,形成了基於現實的國際分工。

  作為後發國家,中國是非常特殊,中國是少有的以貿易立國的大陸性大國,在前期的崛起過程中,出口拉動貢獻巨大。

  在上游產業,核心技術基本掌握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但是,中國成為全球世界工廠,以可以製造業優勢,挾制全球發達國家。中國廉價的製造業商品,對於發達國家的日常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幾乎滲透到各個角落。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曾發表文章《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描述一個美國家庭抵制“中國製造”近一年後終於發現,“沒有中國產品的生活一團糟”。

  同樣,缺少美日歐的中國,中國很多東西亦玩不轉。中國最先進的航天工業,已經落後於世界先進十年以上,而去年剛上馬的大飛機項目,在中國國內則是幾乎是白手起家,舉步艱難,核心技術控制美國、法國,以色列等發達國家手中。而在新興的電動車,太陽能等領域,核心技術亦在美、德、日等國。在中國競爭最激烈的家電行業,核心的技術卻在美國和日韓,甚至在LED領域,中國企業更是全面受制於日韓,三星加索尼,幾乎成為中國家電企業無法翻越的大山。扼中國顯示器之命脈。中國的電視機,電腦顯示,非通過日韓和台灣企業不可。

  如此,則中國與日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之間雖有競爭,但是,基於互相之間的產業落差,更多的是互補。

  事實也是如此,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出口的三大市場,依次是歐盟,美國,日本,若以國家論,則美國是中國第一出口國,以進口論,此前的三十年間,美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進口國,直到前年才被日本取代。綜合而言,由於彼此產業互補,美國是中國最大,亦是最理性的貿易夥伴。

  鑒於中國在一段時期內,尚且無法改變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未來50年內,中國與美國,仍然是可靠的朋友,而非對手,中國崛起,仍然需要借助美國的力量。若中美彼此將對方視為威脅,實為短視。

  事實上,在歷史上,美國曾經三次幫過中國的大忙。一次是在十九世紀末期,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使列強在中國產生了均勢,打破了英國對於中國沿海,俄羅斯對於中國北方,日本對於中國東方的威脅。中國雖被半殖民,但是卻並沒有似印度那樣,被某一個特定的強國全部吞並。二次是二戰,美國與中國聯盟,打擊日本,幫助中國抗日。三是改革開放,與中國強大的互補性,對於中國崛貢獻巨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