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體驗美國的捐贈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3-02-22 10:08:57  


 
  我來到美國後,第一次體驗到美國的捐贈文化,是在考取當地駕照繳費時,上面寫著你是否願意捐贈1美元給殘疾人。要知道,這個數字比例不低,因為我考下駕照的全部繳納費用是18.75美元。在提示捐錢的表格上,同時提醒你是否願意成為人體器官捐贈者。有朋友告訴我,如果你願意認捐,一旦被宣告不治,醫院可以無需等待家屬許可就能進行器官移植。

  我搬到費城西郊納伯斯小鎮之後,陸續收到了當地消防站、急救中心、紅十字會等各類組織的募捐信。紅十字會的募捐信還好理解,但是消防部門的募捐信,我看了半天才明白。因為在我的經驗中,消防部門屬於政府全額撥款單位,怎麼能向居民募捐呢?

  看完好幾頁之後才明白,這裡的消防站跟國內的性質不完全一樣,它竟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民間自救組織的色彩,有政府資金支持,但是民間捐款占有重要地位。募捐信上有清楚的圖示,標明全年接警的次數、派出車輛的數量、今年的支出與收入數額,以及近年來來自社區捐款數額的變化。最後寫明,消防站是納伯斯鎮的重要組織,為了它的有效運行,你最好捐點錢。我後來查資料進一步了解,各州制度不一樣,總體而言,消防局是一個與警察局並列的公共機構,但是不拒絕接受捐贈,或者說很多都積極募捐。

  再後來,帶孩子去鎮上的圖書館,那裡也有在國內看不到的募捐方式。圖書館里有story time,給孩子講完故事之後,講故事的人(有時候是館員,有時候是志願者)向孩子展示一些可以塗寫的卡片,1美元1張。你如果要,就算是捐贈;你不要,也無所謂。當然,帶孩子去聽故事是免費的;借書、借光盤都是免費的。而且,無論你借多少書或光盤,都可以,沒有數量限制。想到我作為教員在學校圖書館也就只能借20本書,心里有些驚詫。

  看來,美國社會每年龐大的捐贈額,跟上述無處不在的捐贈細節或者募捐方式密不可分,它是滲透到美國日常生活的常態方式和行為模式。不誇張地講,捐贈是一種社會文化,而且與社區相關、與教會相關、與理念相關。數據顯示,12%的捐贈者是想讓社區變得更美好,信教者年均捐款4倍於非信教者。同時,美國人覺得很多都不是政府該做的事情,政府也做不好,不如捐贈給各種專業性的社會組織加以操作。

  作者:任孟山(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

  2013年02月20日23:37 來源:華夏時報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