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趙靈敏:中國的國際形象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3-03-10 09:18:03  


 
聲音大不見得效果好

  關於中國國際形象的不佳的原因,幾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包括:西方媒體對中國有偏見,所以在有意識地妖魔化中國;中國不掌握國際傳播的話語權,所以要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外國民眾不了解中國,所以要搞公共外交,讓普通西方人認識到中國所取得的進步。

  但細細追究起來,這幾種說法都有明顯的漏洞: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確實是以負面為主,但他們對本國和本國領導人的報道,也同樣以負面為主,這是由新聞業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如果負面報道就是“妖魔化”,那麼可以說西方媒體“妖魔化”一切人。大國崛起,必然會遭遇各種阻力,這是一個大國必然要面對的現實。美國做世界老大,付出多少代價?它的國民在國外某些地區是恐怖分子獵殺的目標;無論它走到哪裡,抗議示威如影隨形。美國不是照樣是美國?

  如果只想享受身為大國的好處,而似乎不願承擔隨之而來的誤解和指責,那中國就還不是一個合格的大國。對外接觸和宣傳是從一個信息流通相對不自由、不透明的環境,跨入一個信息遠遠更為自由、更為透明的環境。一旦離開自己的國門,就不可能不讓人家提出不同的、挑戰性的觀點,更不可能阻止人家提供不同的信息。動輒把不同利益群體提出的不同的利益訴求,扣上“別有用心”“政治陰謀”的大帽子,只會給國際社會留下個回避交流對話的生硬粗魯形象。

  目前的國際傳播格局確實是由西方媒體主導,但這並不意味著處於非主導地位的國家,就一定沒有好的國際形象。認為只要聲音大、報道多、翻譯成多種外文就能有好形象,這是中國人自己的思維方式,在信息充分披露的西方社會是行不通的。當然,宣傳的手法應該改善,如何用西方樂意接受的方式來訴說中國故事,信息如何刺激,才能打動人心引起情感共鳴,才能留下記憶實現有效傳播?豐富傳奇的中國故事怎麼表達,才能吸引觀眾?如何提高國家的修辭能力?這是中國真正走向世界,獲取好感和擁戴的重要手段。但僅僅有技術上的改進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宣傳什麼,沒有原創性的思想,沒有普通人的悲歡離合,只是背誦和重複某些教條,聲音再大,手段再精致,效果也不會好。

  很多西方人確實不了解中國,但不了解有不了解的好處。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封閉狀態使得外國人對中國的情況所知甚少。由於在這一時期,中國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的民族獨立運動,很多國際上的左派認為中國是一個敢怒敢言、敢於對抗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獨樹一幟的國家。而熊貓、功夫、長城等更讓不少西方人,對中國產生了烏托邦式的浪漫情懷。改革開放後,隨著了解的加深和交流的增多,當中國內政的真實面貌漸漸凸顯,當一些中國人把陋習帶到國外,交流越多可能越會壞事。

  這一點在近期的中港矛盾中表現地最為明顯。事實上,中國國際形象變差的過程,也是中國企業在全世界投資開礦,中國人出境游屢創新高的過程。因此,外國人不了解中國顯然不是中國形象不佳的根本原因。中國外交確實應該改變只和高層與當權派打交道的固有做法,建立與西方民間社會和普通民眾的聯繫,但是,切不可對此有太高的期望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