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蔡逸儒:擁核、反核四政治學

http://www.CRNTT.com   2013-03-12 08:45:15  


 
  朝野兩黨為此吵得沒完沒了,3月9日台灣各地舉行大規模的反核遊行,參與人數衆多、普及各個階層,輿論稱之為新的公民運動。

  其實廢核、擁核本來是一個公共議題,正反雙方可以有理性思辯的空間,支持者認為核電安全、便宜、幹淨,能夠節能減碳,但反對者堅稱萬一出事,後果難以收拾,而老舊核子電廠除役後的核廢料存放也是一大問題,要求開發太陽、潮汐、風力、火力、天然氣或其他替代能源。綜合而言,不過就是安全、效率、節能與否,備轉容量是否太高,能源多角開發,會不會牽動電價、物價上漲等問題。

  所有中華文化圈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司馬光打破水缸的故事,其中的關鍵問題不過就是四項因素:一是事實,二是方法,三是結果,四是價值。有人掉進水缸是事實,如何拯救要講方法,結果則在是否能夠及時挽救生命,這里面當然就牽涉到每個人的價值判斷問題。如果生命重於一切,溺水者又是自己的親人,哪怕這個水缸是價值連城的古董也要打破,但如果都不是,最後究竟要如何處理,不同的人恐怕就有不同的價值選擇。

  同樣的,筆者常跟各國學者笑談,問大學本科生問題,他們通常就只會想辦法給個標准答案;問碩士生問題,這些學生大概就會說出三個可能,但已經沒有標准答案;問博士生問題,大家可以天南地北、侃侃而談一個鐘頭,結果是沒有定論,這時他們已經快得到博士學位了。社會科學沒有標准答案,但大家都應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道理,這里面同樣牽涉到價值判斷和政策選擇的問題。

  擁核、廢核可以是個理性的抉擇,但也可能變成媚俗時尚的民粹行為,天下事沒有絕對的安全,有人可以接受合理範圍內的危險系數,但也有人就是不願有一丁點的隱憂,既然誰也說服不了誰,又不是絕對的對錯問題,而是一種價值選擇,既然大家知道天下沒有不付代價的事情,只好在資訊充分的情況下做出理性的決定,最後通過公民投票決定存廢也未嘗不可。只不過到時候大家就只好甘願做、歡喜受,一起承擔可能的結果,別再怨天尤人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