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王心心:給中國最古老的音樂注入生命力

http://www.CRNTT.com   2013-03-25 14:02:49  


 
  1992 年嫁到台灣之後,王心心致力於南管音樂的傳承和改良,她先在漢唐樂府梨園舞坊做音樂總監,2003 年又獨立創辦了心心南管樂坊,除了演出、教學之外,也做了許多跨界的嘗試,並致力於創作南管吟唱與中國古典詩詞相結合的作品。去年 5 月,心心南管樂坊得到台北市政府補助,搬進了大同區興城街一條小巷裡的房子,除了辦公、排練和教學以外,也有一些小型演出在那裡進行。樂坊的陳設非常古樸,所有家具和裝飾都是中式的,占去最大空間的是表演所需的“舞台”——長方形地毯上的 5 件樂器和圍繞它們的 5 張椅子。舞台後方的墻上是 6 幅書法卷軸,上書《琵琶行》全詩。王心心穿著一整套中式服裝出現在眼前,和環境非常搭調,緩慢的語速和古典的舉手投足使她看上去實在不像這個時代的人。當我們請她坐到舞台上拍幾張照片時,她慢慢走過去,抱起琵琶,就悠悠地唱了起來,一曲《陳三五娘》裡的《聽門樓》一唱唱了十幾分鐘,完全沉浸在唱詞的情境裡。

  樂坊也收藏了很多南管樂譜,年代早些的是手抄本影印的,大多則是後來的印刷本。其中一些扉頁上印有“菲律賓某某贈”等字樣的,是“文革”時保存在菲律賓,後來又輾轉回贈的珍貴版本。可能因為這些譜子早已牢記在心,平時不太用得到,王心心仿佛很久沒有拿起它們似地,也和我們一樣仔細翻看:“還是手抄本好看,手寫體看上去有溫度,印刷體冷冰冰的。”看到一本名為《南管指譜新銓》的曲譜,封面上印著“淺顯易學,無師自通”,她笑了起來:“廣告語寫得真好。”

  在台灣,王心心發現即使是聽不懂閩南話、對南管沒有鄉愁的人,也願意努力感受其中的韵味,把它作為一種雅樂來欣賞。她說:“台灣雖然地方不大,但是全世界的戲劇都來演出,都有觀眾,在泉州,看來看去都是地方劇種,有很大的局限。大陸給了我很好的基礎,台灣給了我不一樣的養分,可以說大陸栽培了我,台灣成就了我,我很想把這幾年所學所看的帶回去。”因此,近年來王心心越來越多地回大陸演出,在家鄉以外,她希望首先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觀眾介紹南管音樂。3 月 28 日,她將再次來到上海,在東方藝術中心演出經典作品《琵琶行》。

  B= 《外灘畫報》

  W=王心心

  B :大部分讀者應該對南管了解不多,能否介紹一下這種音樂?

  W :南管是中國最古老的音樂之一,保存在福建泉州,是很靜態的音樂,可歌唱也可以純演奏。像所有地方音樂一樣,外地人聽來會有語言隔閡。其實南管音樂大部分是不歌唱的,可是我們聽到的都是歌唱的,這不是南管最精粹的部分。純音樂的部分,曲調比較緩慢,變化不明顯,喜怒哀樂都是同樣的音高音調,比較不好推廣,一般聽眾也不容易懂。傳統形式的南管分為指、曲、譜,前面一個“指套”,它有歌詞,我們練習的時候要背下來,但表演的時候不唱,後面一個譜,是純器樂,中間是唱曲,歌詞大多是才子佳人的故事。本來一個指套要半個小時以上,現在最長 10 分鐘,大家盡量演奏快一點,下面換唱曲,讓觀眾有歌詞可聽。樂器方面,主要的原則是金木相克,也就是木樂器在演奏時,金屬要避開,比如拍板在打的時候,金屬不能發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