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金正日沉重的遺產

http://www.CRNTT.com   2013-04-10 10:12:16  


 
  改革無望

  由於已無法有效控制信息,朝鮮國民普遍期待朝鮮能有中國一樣的改革。但中國式的改革開放,於朝鮮體制而言,完全是個邏輯上的悖論。

  就外部環境而言,不斷製造緊張的國際氣氛,是朝鮮強化其體制和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

  朝鮮1970年代的軍費就已占其財政支出的一半,金正日的“先軍政治”將這種畸形體制推至極限。朝鮮經濟體系雖注定無法長久維持,但1980年代中期即開始陷入困境,軍費占用過多社會資源顯然是重要原因。

  中國改革開放的外部環境,是成功地先後與西方和蘇聯緩和了緊張關係,使得迅速降低軍費支出成為可能。

  朝鮮的改革是在外界無形壓力下的被動行為,它已失去了改革可以獲得外部實質鼓勵與配合支持的先機。它的安全壓力遠非中國當年可比,金正日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韙拼命搞自己的核武計劃,就是試圖一勞永逸地解決安全問題。

  就內部環境而言,改革伴隨的是政府對社會強制控制力的降低,而且一旦啟動就難以逆轉。政府對社會控制力的流逝,必須以民間自發的政治認同來補償。在中國,是以對歷史的撥亂反正,換取了廣泛的社會認同和支持。

  但權力已在家族內傳承三代的朝鮮體制,政治合法性和道德資源全部來源於對血統神性的不斷強化,撥亂反正和意識形態的轉向意味著否定了神聖血統不容置疑的絕對正確和權威,它會從根本上動搖領導人的合法性。

  這種先天不足,造成朝鮮的改革不但不能放鬆對社會的控制,反而須強化對全社會的強力控制。自新世紀以來,朝鮮政府有限的幾次改革試驗,無一例外都是強化而非削弱對社會的強力控制。

  其改革只能在徹底封閉式的實驗區進行,但朝鮮的經濟特區不同與中國之處在於,一開始它就是徹底與國內其他部分完全切斷聯繫的封閉獨立體系,而在中國則是嫁接過來的有機體。

  對朝鮮改革一度寄予厚望的中國民間資本和韓國資本,在近十年的投資嘗試中,終於得出一個一致結論:在朝鮮官方動人的招商引資口號之後,是個吞沒一切的陷阱。

  按照前蘇聯專家的看法,朝鮮從來不曾有過蘇式的科學計劃經濟,一直都是典型的運動式命令經濟。而父子相承體制,要求接班人盡可能有看得見的經濟成就,無疑是在強化運動式經濟建設的催化劑。

  從金日成到金正日,運動式的強度在不斷遞進,雖然金正恩在短短的接班人培養期也發起過一些類似“奮戰150天”的運動,但朝鮮今日已幾乎喪失了再搞大規模運動式經濟建設的資本。

  隨著金正恩意外提前接班,合理的邏輯是,只要金正恩不斷加強其權威,朝鮮改革的希望越發渺茫。作為一個越發無望的經濟體,它對外界的依賴只會越來越嚴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