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我的朝韓親戚

http://www.CRNTT.com   2013-06-28 12:08:16  


  中評社北京6月28日訊/自19世紀中期往後的一百年間,因戰爭饑荒和其他原因,朝鮮半島不斷有人來到中國東北,所以許多中國朝鮮族家庭在朝鮮和韓國兩邊都有親戚,這些年來,他們與這兩國親戚之間的交往和關係的變遷,也是3個國家發展變遷的一個側影。南方人物周刊日前刊載文章《我的朝韓親戚》: 

夜色中的拜訪

  在2008年之前的每個冬天,對岸的阿姨都會悄悄趁夜色從凍結的鴨綠江江面上跑過來。這不僅僅需要勇氣,很多時候,更重要的是打點好巡邏的朝鮮哨兵。他們很容易滿足,而且會給予她返程時的便利。

  朝鮮人身手很好,文正涵一直這樣覺得。那些在夏天裡從對岸游過來的十幾歲孩子,手裡拿著塑料袋裹著的幾條風幹的明太魚,依然能輕鬆游過江心最湍急的部分。他們瞅瞅他手裡的舊衣服,根據成色利索完成交易,又轉身回了。

  這是一條每天都在變化的國境線。根據中朝協議,兩國邊界的寬度以鴨綠江水面寬度為准,只要在河中不上岸便不算越境。文正涵有時游向對岸,試圖體驗一下非法越境的刺激。對岸大蓋帽、土黃色軍裝的朝鮮哨兵便衝他做出阻止的手勢,“回去,回去,不要過來。”

  如果他繼續前進,上岸,哨兵或許會掏槍,但他知道這只是嚇唬。對岸的山頭看起來光禿禿的,那邊的人面黃肌瘦,長輩們也不大談論那裡,因為“沒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文正涵的家族是朝鮮半島的移民後裔。自19世紀中期往後的一百年間,因戰爭饑荒和其他原因,朝鮮半島不斷有人來到中國東北。有個在中國朝鮮族中流行的說法是,若以中朝邊境線對折地圖,那麼就能得到中國東北朝鮮族在半島的祖籍分布:靠近邊境線的先行者過境即安營扎寨,那麼南邊的後來者只好遷往遠方腹地。

  在語言上,中國朝鮮族與朝韓兩國已有了一些差別,但並不影響溝通。朝鮮阿姨來到文正涵家,跟長輩們拉起家常,並無障礙。她感慨在金日成時代,他們的日子比現在強,也比那時的中國好。姥姥點頭,說那會兒我們是沾你們光的。

  姥姥中文不好,家裡裝了個衛星天線,能收到韓國節目。阿姨過來時,姥姥就會把信號換到中文頻道,怕刺激到她。阿姨曾在這裡看到韓國人在節目裡諷刺朝鮮領導人,她很生氣。

  “她對首領(金正日)非常崇拜,就像中國人在‘文革’時對領導人的崇拜一樣。”文正涵說,“你能看出來她知道自己國家窮,但你不能罵他們。”

  文正涵並不確切了解阿姨在朝鮮的生計。他只知道她有兩個孩子,兒子參軍入伍,女兒在藝術團唱歌。她的家境應該還算不錯。阿姨與文正涵的母親都生在1960年代,跟母親比起來她顯得黑一些。她的臉色不是很好,聊天時常說起自己生病。

  在半個多世紀裡,兩家的來往從沒有中斷過。過去,文正涵的姥姥和母親都去過朝鮮走親戚。只是從1990年代以後,兩邊的往來慢慢變成了單邊。阿姨一般會在文正涵家裡呆兩三天,留下她帶過來的海產品,帶走一些人民幣和舊衣服——中國貨在那邊很搶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