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孫樂濤:我們緣何誤讀香港

http://www.CRNTT.com   2013-07-04 09:50:40  


1988年Beyond在北京演出期間游覽了長城。《長城》也是他們的名作之一
 
相關鏈接:

  王小峰:Beyond——撒了一點人文佐料的心靈雞湯

  來源: 《三聯生活周刊》 | 來源日期:2013-06-21 作者:王小峰 
 
  1988年10月15日,北京首都體育館,這個可以容納近1.8萬人的地方坐滿了人,他們像往常一樣,來看歌星演唱會。首體在那個年代見證了不少音樂盛況,當時的門票也不貴,穴頭們隨便攢幾個人就可以在這裡開一場演唱會。這類演唱會根本不用宣傳,只要在《北京晚報》不起眼的地方登出具體演出時間和歌手陣容的廣告,整個首體就差不多能坐滿。所以,當時在首體的演唱會,一般都要連著開三場。
 
  對北京的觀眾來說,他們通過首體這塊場地見識過不少世面,比起中國任何一座城市,北京觀眾的眼光都是挑剔的。這次輪到Beyond了,當Beyond演唱會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有半數觀眾離席而去,很顯然,他們無法接受粵語歌曲。在當時,北京人能聽到的粵語歌曲大都來自當時電視台播放的香港電視連續劇的插曲,由於當時北京電視台播放的港劇不多,北京人能聽到的粵語歌曲屈指可數,比如《萬里長城永不倒》、《萬水千山總是情》。這類歌曲也是通過電視劇的反覆播放才流行開的。冷不丁聽一首粵語歌曲,跟聽一首外語歌曲沒什麼區別。
 
  所以說,粵語在北方地區尤其是北京是一種比英語還要陌生的語言,Beyond在那時候跑到北京舉辦個唱,現場還能留下一半觀眾,實屬奇跡了。
 
  一般人們會把北京地區的文化事件當成一個判斷文化潮流的指標,畢竟這裡聚集了中國最重要的文化機構和人才,所以,北京人在文化上的優越感是中國任何城市的人都沒有的。北京人在接受台灣流行歌曲時沒有任何障礙,但是在接受粵語流行歌曲時卻花了很長一段時間。
 
  當時內地的音樂形態,流行歌曲九成都是台灣歌曲,最受歡迎的還是童安格走紅之前在台灣走紅的那些歌手,或者就是當時專門靠“山寨”台灣歌曲走紅的內地歌手,再或者,滿大街流行的都是囚歌和西北風,即使北京這樣高樓林立、頗具現代感的都市,也充斥著一股農業文明的氣息。就算Beyond當時唱的是國語歌,現場也能跑掉三分之一的觀眾。1988年,崔健也剛剛在中山音樂堂搞了一場小型搖滾演出,北京人沒幾個知道搖滾為何物,更何況說著粵語的香港搖滾呢。
 
  而那時候北京人知道的搖滾也就是崔健,除此之外對搖滾歌手的定義就有點滑稽了,孫國慶、王迪、景崗山,甚至田震,只要扯著嗓子唱歌的,都叫搖滾。
 
  對大部分內地人來說,接受粵語歌曲都是帶著一種複雜心情的。一方面,中國的開放讓人們知道在南邊有一個資本主義的花花世界,內地人對那裡的物質世界充滿好奇心,但對那裡的文化形態卻全然不知,直到可以看到香港電影和電視劇之後,粵語流行歌曲首先是被影視劇附帶進內地的。另一方面,粵語對大部分內地人來說是一種比較複雜的語言,和普通話相距甚遠,接受起來有一定困難。儘管生硬的粵式普通話一度成為文藝作品中調侃港商的標誌,但這種語言很快轉化成內地人對粵語流行文化的膜拜。在這一點,上海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他們最先接受粵語和台灣“國語”,不是因為上海人多麼熱愛流行音樂,而是開放之後商業交流逐步形成了這樣的氛圍,對語言的模仿往往是對某個地區某種物質與文化的向往——但東北話除外,它更多是因為語言中的喜劇色彩而被人“傳說”。這個模本後來不斷地在內地複制,最終覆蓋了北回歸線以北的整個內地。這時候恰恰是90年代初期“四大天王”時代,巴別塔因為明星效應而不複存在。一個趙本山向全國普及了東北話,一群香港明星向全國普及了廣東話。

  但是,1988年Beyond北京之行,傳遞給他們的信息是,內地不是他們的市場,語言障礙讓他們在之後的商業策略中從來就沒有考慮過內地市場。他們錄制國語版歌曲是因為他們想攻占台灣唱片市場。在台灣市場失敗後,他們又瞄准日本市場,結果發生了意外。Beyond沒有想到,最終他們被神化的恰恰是最初被拒絕的內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