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嘉誠棄港投歐:情感之外 情理之中

http://www.CRNTT.com   2013-09-04 11:27:36  


 
  ■ 拋售暮年百佳超市被過度解讀

  李嘉誠拋售自己一手打造起來的百佳超市,是不是真的意味著看空香港前景呢?有可能,但在李嘉誠親口承認之前,單靠這一舉動還遠遠不夠。原因在於,無論從盈利能力還是行業發展前景看,只有那些在規模和成本控制上具有優勢的企業才可能生存下來,就目前的發展情況看,百佳未來的經營前景都難以樂觀,在有合適的接盤方的情況下,出售符合正常的商業思維,而這一點符合近年來超市業態的發展趨勢。

  和記黃埔年報顯示,百佳超市是香港第二大連鎖超市,市場占有率達33.1%,270家門店位於香港,中國內地的門店數量只有56家,2012年百佳超市毛利率不到3%,近年來呈現出利潤率大幅下降的趨勢,利潤占集團利潤不到5%。而這一點實際上也與中國內地規模有限的超市業態發展趨勢相符,樂購(TESCO)、樂天瑪特(LOTTEMART)等門店數量有限的公司的經營都難以為繼,時有出售傳聞傳出,好又多(TRUST-MART)更是早已被沃爾瑪(Wal-Mart)收購,只有那些具有門店眾多、具有規模優勢的公司才能維持生存。因此規模有限的百佳超市被出售也沒有必要過度解讀。

  更重要的是,百佳超市早已經稱不上是李嘉誠在零售業布局的風向標了。與偏居一隅發展受限的百佳超市不同,和記黃埔旗下的另一零售業態屈臣氏卻在高速發展,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零售商,在1994年回歸內地後,在200多個城市擁有超過1,500家店鋪和三千萬名會員,近四年在內地更是狂開1000家店,擴張勢頭加速跡象明顯。因此,屈臣氏才堪稱李氏在中國區零售行業的風向標,其到2016年在內地在300城市開店3000家的發展規劃也預示了李嘉誠對中國區市場的信心,更印證了出售百佳超市,不過是一場普通的商業安排而已。

  ■ 香港競爭力下降是不爭的現實

  雖然出售百佳超市符合商業上的安排,但是在競爭環境並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的情況下經營業績連續下滑,也反映了在上海、深圳的高速發展下香港競爭力下滑的殘酷現實,“棄港”也是李嘉誠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即使不考慮政治因素,在香港沒有做出轉型調整之前,越來越多的本地企業離港發展將成為常態,撤資與降低投資本質上都是“棄港”之舉,香港的發展前景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本地企業所不看好。

  港口和航運業曾經是香港引以為豪的產業,但是如今在內地尤其是深圳等港口的擠壓下,曾經的技術、服務優勢正在快速消失,而成本劣勢日益凸顯。世界集裝箱港口排名也印證了這一點,上海早已超越香港,香港雖然守住了第二,但僅以微弱的優勢領先深圳,被超過也是近期的事情。對李嘉誠而言,人工成本更是心頭之痛:今年6月,香港就爆發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碼頭工人罷工運動,歷時40天,和黃屈服於壓力加薪9.8%才解決了勞資糾紛,讓其本就增長緩慢的香港港口業務雪上加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