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趨勢下行的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13-10-16 06:52:35  


  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後,中國經濟結構出現了轉折性變化。從產業構成、需求方構成、最終產品構成以及中間產品構成等多角度的結構性指標來看,所有指標都有一個共同指向:經濟活動重心不斷向工業部門集中的趨勢在危機前後發生了逆轉,危機之前的工業部門比重持續提高,危機之後是趨勢下降。造成這種逆轉的直接原因是外部需求和貿易順差下降,以及由此引發的國內工業品部門擴張速度的萎縮。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文章表示,如何理解上述經濟結構變化的逆轉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影響呢?經濟增長過程依賴於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要素禀賦,比如勞動(人口年齡結構和教育程度)、資本、土地,這是傳統增長理論關心的問題。二是要素參與率,即給定要素禀賦,有多少要素能參加到經濟活動當中,勞動參與率、失業率、產能利用率是與此相關的指標,這是經濟周期理論關心的問題。三是要素生產率,即給定要素投入,能帶來多大產出的增長,這是生產技術問題,也是傳統增長理論關心的問題。上述經濟結構變化的逆轉,主要影響的是要素參與率與要素生產率。

  經濟結構變化逆轉降低要素參與率與生產率

  文章認為,經濟結構變化的逆轉會降低要素參與率。要素參與率取決於市場完善的程度,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全部要素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壟斷程度比較嚴重的市場結構下,要素單靠市場力量得不到充分利用。更具體地說,如果把完全競爭市場作為參照物,壟斷競爭市場條件下的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均衡會在更低的產出水平和更高的價格水平上達成均衡。表面上看經濟運行出現需求不足,實質是市場缺陷。就中國情況而言,工業部門的80%以上是製造業,屬於高度市場化部門,服務業50%以上給行政力量壟斷,屬於壟斷競爭部門。如果工業部門比重不斷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意味著經濟整體的市場化程度降低,內生的要素參與率與增長率下降。這種下降過程中,資源閑置,伴隨著福利損失。近年來,產能過剩現象的加劇、PMI的就業壓力的趨勢性增加,都體現了要素參與率下降壓力。

  經濟結構變化的逆轉會降低要素生產率。整體比較而言,工業部門技術進步空間大於服務業部門,特別是對處於趕超階段的國家更是如此。工業部門更容易取得技術進步,其一,國外有現成的標準化技術可供參考和學習;其二,工業品部門生產技術標準化程度較高,易於學習和模仿,也易於推廣;其三,可借助國外直接投資或者技術引進,快速彌補生產和經營過程當中的關鍵缺陷;其四,較多的工業部門規模經濟優勢明顯;其五,具有天然的融資優勢,可借助資本深化過程快速提升技術水平(技術依附在資本身上)。工業部門更容易獲得融資支持,這一方面是因為工業部門擴張往往是複制已有的較為標準化的生產模式,投資失敗率較低;另一方面是因為工業企業的廠房、機器設備、原材料、出口訂單等等都能給銀行做抵押品。即便是相對落後的金融體制,也基本能夠滿足工業部門的融資需求。就中國情況而言,結構轉型會伴隨要素生產率的下降。根據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Conference Board)的統計,2000-2007年期間,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4.86%,2009-2011年期間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2.34%。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