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邵逸夫的影業與慈善帝國

http://www.CRNTT.com   2014-01-08 10:36:40  


 
延伸閱讀:奇俠邵逸夫的傳奇人生

  2014年01月08日07:01來源:現代金報 作者:貢萬軍 

  生前被譽為娛樂圈教父、慈善家、教育家的邵逸夫先生辭世了,享年107歲。

  我以為,之所以他有這麼大的成就,因為他其實是一位奇俠。

  說到俠,難忘邵氏武俠片。它們是70後、80後的懷舊經典,深深地印刻在青春記憶里。只要有“SB”字樣片頭的片子,必是邵氏電影,就好像“20世紀福克斯公司”片頭出現,大家都知道是美國大片一樣。邵氏出品,必屬佳片。

  每當“邵氏”字樣在電影院、錄像廳里出現,觀眾漸漸熱血湧起,大俠如期登場,“一劍削出,劍光點點,劍花錯落間,魔頭應聲而倒,除暴安良畢功”,有大俠豈能沒有美女,那個年代的美女不時興整容,美多天然,笑語倩兮,敢愛敢恨。鄭佩佩在《大醉俠》中,昂著頭舞劍,芭蕾般的身姿,絕美!狄龍飾演的李尋歡,氣定神閑吟出“小李飛刀,例不虛發”,敵人死前問“告訴我你的飛刀是怎麼發出的”,帥呆!

  看完邵氏武俠片,馬路上小夥伴們甚至會邊走邊互相比劃,乒乒乓乓,啪啪啪……青春荷爾蒙想抑制都抑制不住。

  羅烈、岳華、薑大衛、狄龍、鄭佩佩、井莉、李小龍、楚原、李翰祥……群星璀璨,巨星雲集,邵氏武俠電影就好比再現電影界里的大唐詩國。大唐詩人多,邵氏大俠多。

  能拍出這麼多武俠片,必有俠骨柔腸,邵逸夫不是一位奇俠,又是什麼呢。

  這和他的人生經歷有關,邵逸夫的年輕時代,國弱民窮,日寇瘋狂侵略,政局動蕩,他輾轉多地,雖苦苦支撐但從不曾放棄心中的夢想。後來,華語圈武俠文藝雄起,很多人心中總有一種美好的夙願:為了救國救民,一位身懷絕技的大俠,只手就可定國安邦。

  大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最能體現邵逸夫愛國風骨的,是他的“散盡千財濟眾生”。

  刻著“逸夫”字樣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劇院、醫院遍布中國各地,這是真正的大俠風範。俠是什麼,開創一片大同天地,人人可獲蔭庇。

  有的有錢人生前自己享盡世間福分,揮金如土,窮盡奢華,但對別人一毛不拔。這不叫有錢,這叫作孽。什麼才是有錢且最會用錢?是知道他人有困難,把自己的錢拿出來放在桌上說一聲:拿去救急!幾十年前,中國最需救急的是“頭腦和身體”,即教育和醫療事業。

  據媒體報道,寧波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處,類似的紀念碑不止一個,但惟有同鄉邵逸夫是炎黃子孫。

  邵氏電影里多次拍到敦煌,那大漠深處雄渾而輕盈的飛天之舞,不正展現了邵先生對中華文化和同胞愛得深沉,愛得徹底嗎!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還很窮,邵逸夫動輒捐贈上億元建設學校、圖書館,他尤其關切學生宿舍、食堂這些基本設施,好讓莘莘學子能有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邵逸夫說過:“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培養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

  他的善行,他的精神,幫助和激勵了無數的中國人,甚至撐起了一個時代。

  邵老先生仙逝消息昨日傳來,就有網友問:“你們那里有逸夫樓嗎?”數千跟帖這樣回答:“有啊,我們這里有逸夫中學、逸夫小學、逸夫幼兒園、逸夫劇院、逸夫醫院、逸夫圖書館、逸夫科技樓、逸夫體育館……”全國近3萬座“逸夫樓”,讓邵逸夫先生得到了一個和他武俠電影中的奇俠一樣充滿詩意與豪情的名字:逸夫樓主。

  邵逸夫就是這樣的一位奇俠,數十年做慈善如一日,《豪俠傳》里排第一。

  邵氏武俠電影里常有一個場景:臨街飯鋪,頭戴鬥笠的大俠端坐,歹徒環伺,筷子、杯盞飛來飛去,最後鬥個昏天黑地。

  過去的經典場景,如今卻給我一個啟示:中國人要學習邵逸夫拼搏精神的神韵,不要老是在一個類似飯鋪的小空間里窩里鬥。要衝出飯鋪思維,把俠義張揚於天地間。當然,要團結,要互愛。

  邵老先生走了,107高齡,功德圓滿,家鄉人民因有著這樣一位優秀兒女而倍感驕傲。

  奇俠善行,百代不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