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型城鎮化面臨諸多新難題新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4-04-07 10:03:57  


 
  5.新型城鎮化要求加快城市轉型,與亟須城鎮化的人口素質存在脫節

  一方面,根據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歷程,工業化後期的城鎮化動力將從製造業轉向房地產租賃業、專業服務業以及金融保險業等行業,對高素質人員需求量會逐步增加。另一方面,中國經濟轉型趕上了智能和互聯網時代,高學歷、高技術、高附加值的中等技術崗位同樣面臨嚴重的挑戰。比如通常認為醫生是技術含量高的職業,很難被取代,但是由於醫療設備技術的發展,機器的診斷正在替代經驗豐富的醫生。

  製造業的流程化、分工精細化、智能化等管理,一般專業服務業也許會被智能技術所取代。這種人員需求和中國新增城鎮就業人口結構嚴重脫節,中國新增城鎮人口特別是農民工多處在低端,而大中專畢業生也難以達到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毋庸諱言新型城鎮化人口素質和供給結構存在嚴重的“素質裂痕”。

  新型城鎮化目標和路徑何在

  文章稱,面對中國城鎮化現狀和問題,新一屆中央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旨在解決新形勢下的新挑戰。其全局性目標當然是促進社會向公平正義和穩定和諧發展,其次的目標是促進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也要有利於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建設。

  1.新型城鎮化原則

  一是在改革思維上有別於以前的思路,應更關注於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當前,房地產占據了中國居民財富的絕大部分,推進城鎮化必然涉及農村土地、房屋等財產的流轉問題。在房地產流轉過程中,要切實保護好弱勢群體,防止其財富流失或被剝奪,從而保護社會經濟的有序轉型。

  二是新型城鎮化的根本動力應來自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革新,在於經濟發展和知識外溢。提高從業人員的工資要建立在經濟效益的基礎之上,否則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將會面臨巨大的損失。因而,加大科研投入,優化專業人員的激勵機制,改革人才晉升和薪酬體制,是激發創新的必然途徑。這也是彌補新型城鎮化素質“裂痕”有效途徑。

  三是按市場規律推進穩步城鎮化,促進新型城鎮化走上良性發展道路。從美國經驗看,現代城市化的主要動力先後來自工業化、專業服務業和全球化帶來的淨移民,是隨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自然而然發生的變化,遵循了市場原則和規律,儘管在有些時期也表現出了一些城市病,但最終基本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中國城鎮化也應當遵循市場原則和規律,根據產業發展和變遷實現新城鎮化建設,以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2.新型城鎮化的著力點

  一是收入分配市場化改革是基礎。以前的改革是沿著“做大蛋糕,利益分配”的原則推進。在分配中,為了換取改革的推進,往往向權利持有者輸送更大的利益換取,其結果造成收入分配曲線斜率更大。2000年國家統計局公布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4,有學者估計2013年中國基尼系數可能超過0.5。收入水平是市民化的經濟基礎,新型城鎮化對收入分配差距的調節應該是重中之重。其目的在於縮小收入差距,從而消除收入“斷崖”,以形成較為平坦的新收入分配曲線。

  二是加強對非戶籍常住人口財政轉移支付。這部分常住人口長期處於低工資狀態,為城市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犧牲和貢獻,新型城鎮化正是反補這部分人口的歷史機遇,也是道義層面和經濟建設層面所要求的。提高非戶籍常住人口的收入是城鎮化的根本路徑,其方法包括增加對其轉移支付和提高工資水平,但工資水平受制於生產效率和外部競爭力。在實施層面具體可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擴大“三險一金”的覆蓋面、加大養老醫療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

  三是有序推進配套制度改革,平衡四大改革任務。新型城鎮化的配套改革包括戶籍制度、土地制度、保障房、生態環保、文化傳承等制度改革。隨著改革的逐步推進,新增大學畢業生和農民工的市民化將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因而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應當將其一並考慮。但是中國城鎮化所積累的問題仍“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然也非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規劃》時間期限為2014-2020年,在這一時間段中,如何有序進行制度改革仍需進一步細化和效果推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