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走出去”戰略扭曲了誰

http://www.CRNTT.com   2014-08-31 10:43:22  


  中評社北京8月31日訊/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已有十多年時間,從數年前最初的國外直接投資接受國,一躍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的第三大投資輸出國。2012年,31%的對外投資來源於發展中國家,其中中國資本獨占鰲頭,成為繼美國和日本之後的第三大投資輸出國(UNCTAD, 2013)。不過,從中海油投資優尼科失敗到中國工人和企業在發展中國家遭遇暴力,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也正面臨著巨大風險。

  政策支持降低了企業風險敏感度

  “走出去”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經濟中的關鍵戰略要素,除日本以外,很少有國家將此作為國家層面的戰略計劃來支持本國企業的國際化。中國的政策框架對企業行為有明顯的影響。無論是國家最高層面的戰略規劃,審批程序,對對外投資的偏好性政策支持以及公共服務(信息提供),都會對企業的對外投資選擇產生直接或是間接的影響。同時,除提供公共服務外,多數現有政策對企業投資風險決策有潛在的“外部化”影響,並由此會降低企業對風險的敏感性和採取風險規避行為。

  不同類型的企業對現有的政策框架有不同的適應性。現行走出去政策對於不同性質的企業所起到的約束和影響作用又是不同的。國有企業承擔國家戰略使命,受到政策驅動和支持更多,風險和盈利外部化程度更高,相對於民營企業,其對風險承受能力更大,投資風險傾向更高。

  從實證分析看,受政策驅動較大的企業投資風險傾向也更高,投資決策受我國和目的國之間雙邊協議影響較大的企業投資風險傾向顯著較高。這個影響每升格一級,企業所選擇投資項目所面臨的國別風險就高出0.08到0.12個標準差。

  我國和目的國之間雙邊協議,對企業走出去起到一個導向作用,也至少在雙方政府最高層面為企業疏通了關係,掃除了障礙。但是,我國與一些欠發達國家的雙邊協議往往帶有經濟利益和對外援助相結合的特征。如果企業所承擔的是外援項目,不僅風險決策外部化,企業盈利的壓力也降低。綜合起來,這些作用都會使企業對目的國風險的敏感度降低。

  研究同時發現,對目的國政策的考慮對企業所投資目的國家風險關聯較小。這和已有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差異。依據國際政治經濟現有理論,企業總希望能規避目的國風險,對目的國政策考慮較多的企業,應該會選擇客觀上風險較低的目的國。而我們的數據回歸卻沒有發現這個規律 。

  另外,企業得到的政策支持和企業所投資的目的國風險也呈正比。相對於不受任何政策支持的企業,受支持的企業所投資的目的國風險要多約0.16個標準差。政策支持一方面鼓勵了我國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也將走出去過程中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外部化了,降低了企業決策中對目的國風險的敏感度。

  可見,政策導向和支持雖然是我國走出去戰略設計的一部分,但客觀上對企業行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非市場化扭曲,減弱了企業決策自主性和對投資風險的充分的內化考慮。

  此外,除了國有企業受到的政策影響和支持,國有企業的其他特征同樣導致了國有企業的高風險傾向。如,國有企業存在內部治理問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