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在上海讀“洋”校

http://www.CRNTT.com   2014-09-22 12:16:38  


 
  一項網絡調查顯示,最受人們關注的有關國際學校的問題,包括四大方面:學校是否有合格資質、師資是否能夠過關、高學費是否物有所值、壓力不大並以留學為目的的教學是否能得到認可。

  上海是中國各類國際學校和國際課程開設最多的城市,國際學校的到來,無疑將上海教育推向了國際化的最前沿。

  從最早專供外籍學生就讀到向中國學生開放,國際學校進入上海20多年,給中國傳統的學校教育提供了參照。

國際教育黃金年代

  13歲的Anna(化名)現在是上海一所民辦國際學校八年級的學生,在進入這所學校之前,Anna的求學經歷可謂“豐富多彩”。 Anna的一年級和二年級分別在兩所公立學校的國際班完成,這之後,Anna全家在美國居住了2年,因此,Anna的三年級和四年級是在美國讀的。回國後,Anna進入一所國際學校,但剛從美國回來,Anna完全不能適應這所學校的學習方式,大堆作業壓得她喘不過氣來。Anna的父母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讓Anna在家接受教育,利用網絡教學資源,Anna沒有停止學習。

  不過,在家上學的弊端慢慢顯露出來——Anna缺少朋友,覺得很孤單。Anna重新回到學校,儘管是中國國籍,父母還是為Anna選擇了國際學校,他們希望Anna健康快樂地成長,更重要的是,國際學校可以為Anna未來選擇國外留學提供更多的機會。

  在上海,像Anna家這樣有“海歸”背景的家庭越來越多,“海歸”們的孩子有可能是外籍,也有可能是中國籍,但不管什麼國籍,家長們對孩子教育的需求已經與傳統中國家長不同,國際學校正好可以滿足他們的需要。

  外籍人子女和“海歸”子女的教育需求,促成了中國教育市場的迅速蛻變。包玉剛實驗學校總校長吳子健說,海外名校紛紛搶灘上海,就是看中了這個特殊市場,不僅是上海,其實全國都掀起了“國際學校”辦學熱。

  在一些開明人士看來,國內經濟發展造成的消費升級,加之國人對於國內教育存在諸多不滿,導致了國際學校熱潮,“一些中產階層或者更好一點的家庭,會尋找替代化的教育方式,國際教育提供了一種選擇。”

  中國家長對國際教育的熱衷,從一個數據中就能得到印證。2013年年底,有媒體開設了關注於國際教育領域的微信平台正式上線,微信平台每七八分鐘便能增加一個用戶。在4萬多用戶中,近40%來自上海,10%來自北京,7%來自廣東,還有5%來自江浙一帶。

  上海世界外國語中學校長厲笑影認為,留學低齡化也是促使國內國際學校快速增長的原因,“現在很多家長甚至從孩子幼兒園時期就開始考慮孩子出國留學的相關問題。但很多家長又會覺得過早出國留學,孩子的價值觀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都未形成,他們不能接受孩子未來仍是黃皮膚,但內心已經完全西化。所以,這些家長覺得如果能夠在中國本土接受國際教育,大學再出國會是更好的選擇。”

  田健東是國際教育領域的資深觀察員,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田健東介紹說,由於近幾年國際教育受到熱捧,國際學校的概念也在慢慢延伸。

  在中國有兩類提供國際課程教育的學校。一類是經過教委批准成立,同時具有招收中外籍學生資格的全日制學校,如包玉剛實驗學校、上海星河灣雙語學校;另一類是公辦或民辦高中裡,主要針對中國學生開設的國際班或國際部,如世界外國語中學的國際融合課程高中項目(IIC-DP)、格致中學的AP國際課程班等。

  自2010年7月《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試點開設高中國際課程”以來,上海市普通高中開設國際課程發展迅速,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辦學規模。至2012年,已有15個區縣的33所學校自發舉辦高中國際課程教育教學,引入的高中國際課程達到18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