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王貞威:“台灣主體意識”的權力化過程

http://www.CRNTT.com   2014-10-12 10:42:19  


1949年國民黨台灣社會民生影像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訊/“20世紀中期以來,當代西方哲學思想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轉變。其中之一就是在文化意義的背景下對知識、言談、真理和權力關系的獨特而全新的探討。”福柯權力知識觀(power/knowledge)的提出具有重大意義,它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政治觀念和知識論立場,為我們分析當代社會錯綜複雜的政治現象提供了獨特的觀察視角。本文嘗試以福柯的權力知識觀為視角分析“台灣主體意識”逐漸成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話語的過程,即它的權力化過程。“台灣主體意識”,是當前台灣社會最為重要的心理文化特征,已成為台灣各主要政黨及民衆普遍認可的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分析其產生與演變的過程,研判其發展趨勢有助於我們更好的把握台灣社會的脈動,理性客觀地看待台灣社會政治情感的變化。
 
  一、分析視角:福柯的權力知識觀
 
  自哲學誕生以來就以尋求真理(普遍客觀性)為己任,探求世間萬物之所以如此的本體論根源。“尼采的權力意志哲學指出,知識是權力的工具,因此知識隨權力的增長而增長。福柯則進一步否定了知識、真理的‘客觀性’、‘純潔性’,認為權力與知識是直接相互蘊含的。權力不是知識的障礙,權力產生知識。同樣地,真理無疑也是權力的一種形式,從而為知識—權力觀的當代反思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福柯的權力是一種泛化的權力觀,權力不再是統治階級或者統治機構才具有的權威,權力主體也是多元化的。權力是生產性的,生產知識與真理,並利用所塑造的知識系統規訓(discipline)整個社會。“福柯反對從合法性探討權力,而主張從壓制和約束的角度看待權力。福柯試圖表明權力是一種‘約束技術’,而這種‘約束技術’同知識和真理有關。”
 
  傳統政治學認為,權力和知識是不同的領域,甚至於是處於沒有交集的平行關系。權力追求的是利益,知識追求的是真理,但在福柯那里權力與真理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權力與真理具有雙向循環的關系:權力產生真理並維持真理,真理也產生權力的效果。”“一方面,權力在知識層面同利益層面一樣會產生出後果,即權力產生出真理的效果。另一方面,真理以權力的形式發揮其功能,並且傳播權力的影響,即真理也產生出權力的效果。沒有知識,權力無法運作;沒有真理權力無法實行。真理為權力立言,權力以真理的名義行事。”可以說,在福柯的意義上,權利與知識(真理)已深度交織在一起,成為一個權力—知識的複合體,而這一複合體的依托形式或者說載體就是所謂的話語(discourse)。

  話語是權力和知識的根基,成為真理的話語同時也就具有權力的屬性,此時所謂“真理”已無關乎客觀性與否,而是一種普遍約束力的話語權力。話語生產是權力生成的起點,當然在話語的塑造過程中傳統的政治權力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傳統權力會出於自身利益和意識形態的要求嘗試決定話語的內容和發展方向。權力與真理的組合體滲透在整個話語的發展過程之中,並隨著話語的發展而逐漸成熟。話語往往以概念的形式出現,形式邏輯的空洞使得話語內容具有爭議性和模糊性,不同的實踐主體尤其是有重要影響力的政治機構和政治勢力會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詮釋形式性的話語概念,以“為我所用”,自然而然也就會出現對話語權的爭奪。在爭奪過程中,話語的內涵會逐漸進入一個由模糊到逐漸共識化的過程,某一話語其形式與內涵會在特定群體中自然分配,並取得某一群體的認同,話語形式與話語內容達到自我的同一性。具有特定價值和群體屬性的話語會成為某一群體自我控制和凝聚意識的精神紐帶,同時也是界定與對抗他群的群體標識,此時話語已具有權力屬性並實施權威。但隨著不同群體和不同話語塑造者的交流和妥協,話語會有一個新的再生產過程,開啓新一輪的權力化進程。接下來以“台灣主體意識”的話語塑造過程為例,闡述話語的權力化過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