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智庫雜誌:兩岸關係應該進入法治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5-06-19 00:51:14  


 
  第三,海峽兩岸對峙格局受到在全球人權民主法治大潮下的深刻影響。自聯合國成立或二戰結束以來的國際政治主題或主旋律,就是人權、民主與法治。特別是“人權”幾乎統攝二戰以來的一切國際政治。某種意義上講,聯合國就是一個“人權民主法治”追求和建設的國際交流和監督俱樂部,而不再僅僅是國家政權之間為國家戰略利益縱橫捭闔的俱樂部,至少表面上如此。海峽兩岸分裂對峙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展開和持續的,因此就與中國歷史上的分裂對峙大不一樣:歷史上的分裂對峙,僅是華夏文明圈內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權力較量和資源爭奪;今日海峽兩岸對峙有著顯著的人權民主法治競爭的因素,有著國際人權民主法治大潮的影響因素。人權民主法治的得失或績效,已經成為國家統一工程的最大成敗評價標準。如無國際人權民主法治大潮,兩岸關係問題也許非常容易解決:以海峽兩岸綜合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的巨大懸殊,若如古人那樣無需顧忌統一戰爭可能造成的人權民主法治損害,若如古代一般沒有國際人權民主法治輿論監督,“解放台灣”早已完成。如無國際人權民主法治輿論力的制約,如無社會主義制度在前蘇聯東歐和中國改革前的實踐挫折和教訓,如果眼下的國際政治格局反過來(即社會主義國家佔絕大多數而資本主義國家僅僅只剩下幾個)的話,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刻意地強調“一國兩制”、“和平競賽”、“井水不犯河水”以取悅於台港澳人民和國際社會了,那就會理直氣壯地堅持一國一制的社會主義統一了,那麼兩岸分裂對峙也持續不到今天。

  海峽兩岸關係憑借力的四個歷史階段

  海峽兩岸關係在過去六十六年裡,經歷了多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如果以每個階段據以解決相互關係問題的主要憑借力或依據來劃分,我們可以把過去數十年的兩岸關係發展劃分為武力階段、胞誼階段、經濟階段、法治階段等四個階段。

  (一)武力階段

  從1949年開始,到1979年停止金門炮擊為止,這三十年間的海峽兩岸關係,可以稱為武力階段。那時的大陸官方口號是“解放台灣”,台灣官方則聲稱“反攻大陸”。互相炮擊,小型衝突,局部破壞騷擾,相互策動飛行員駕機叛逃等等,是這一階段兩岸之間對話的典型方式,軍事手段被視為處理兩岸關係的最簡便手段,征服或消滅對方成為解決相互關係問題的直接追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