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智庫雜誌:兩岸四地文化融合須重視四大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5-07-07 00:22:10  


 
  歷史顯示,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文化融合,遵循的模式是:包容、趨同、出新。其中,包容是融合的前提和起點;趨同是融合的途徑和主體;出新是融合的目標和成果。兩岸四地文化融合基本上也遵循這模式。但這一融合遵循的模式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包容、求同、創新。這清楚反映了,兩岸四地文化融合中必然存在的,積極的人為促進及其重要影響。顯然,做為兩岸四地文化融合的目標和成果,創新對兩岸四地文化融合的全過程將有決定性影響,包容和求同都將從屬於、服務於創新。

  文化融合中的包容,就是在承認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的基礎上,接受並促進不同文化的和諧相處、密切交流,並最終實現融合。顯然,包容是文化融合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礎,沒有包容就不可能有文化融合。但是,文化融合中包容的形成和發揮積極影響,必須具備一些不可缺少的條件,不然就難以形成有意義的包容,並進而導致融合的失敗。考察中華文化發展史,可以瞭解、把握這些條件和它們的影響。中華文化發展史上,曾有多次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元代蒙古文化與漢文化融合基本失敗,以及清代滿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的重大成功,是最重要、最典型的兩個事例。儘管導致失敗與成功的原因很多、很複雜,但元代蒙古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始終缺失必要的包容,以及清代滿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在最初的嚴重缺失包容後,很快即形成了較全面的包容,應該是對這兩次文化融合的失敗或成功,有決定性影響的主要原因。導致這兩次文化融合中,截然不同的包容的原因也很複雜。歷史表明,面對兩種文化的碰撞,元、清王朝主政者截然不同的心態和政策,應該是決定性的原因。概括地說,元代主政者對漢文化始終排斥,而清代主政者對漢文化,則在最初的排斥後較快地轉為欣賞、接受,從而決定了各自對漢文化的不同包容政策,以及最終不同的融合結局。還有一些其他原因,例如不同文化在全面碰撞之前的相互接觸,滲透程度的不同,也是較重要的原因之一,。相對而言,蒙古文化與漢文化原先的相互接觸、滲透程度,明顯低於滿文化與漢文化的相互接觸、滲透程度,這對於元、清二代對漢文化的包容也有不可忽視的不同影響。這些歷史事實,對於後代有重要的警示和啟示。

  實現兩岸四地文化融合中的包容,具有比此前經歷過的文化融合更有利的條件。四地文化同屬中華文化,它們的融合不是不同文化的融合,而是同一文化中不同部分的融合。所以,對於兩岸四地文化的融合,四地文化的相互包容應該不存在明顯困難。但實際情況卻明顯複雜,在現實的兩岸四地文化融合中,包容問題仍然存在,而且仍然有著不可低估的不利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