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借“十三五”規劃與新常態全面磨合

http://www.CRNTT.com   2015-10-17 07:18:43  


面對新常態、樹立新理念是“十三五”規劃時要堅持的出發點和大原則。
  中評社北京10月17日電/ “十三五”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表面上看,“十三五”規劃是在制訂五年規劃,深層次看,這其實是對中國發展階段、發展潛力和發展能力的判斷。對於決策部門來說,對中國當前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經濟轉型壓力和結構調整的難度,都需要有足夠的估計。

  每日經濟新聞發表財經評論人周子勛文章表示,綜合起來, “十三五”規劃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釐清:

  第一,宏觀經濟增長目標如何調整。

  從目前形勢來看,實現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速應該不低於6.6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年均增速應該不低於5.24%,全國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速應該不低於5.81%,而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速應該不低於6.63%。因此,在“十三五”期間,需要全國都保持住7%左右的經濟增速為宜。

  第二,區域發展將發生哪些結構性變化。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形成了東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梯度格局。未來中國的發展,需要在戰略格局上平衡東部與西部、沿海與內陸,這種調整不止於過去扶貧式的西部大開發,而是通過西部地區的系統發展與開放,構建起中國新的增長基礎。“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多種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都會在區域發展的結構性調整中找到著力點。

  第三,“協調發展”將成為“十三五”的新要求。

  宏觀調控更加“立體”:將“同全面深化改革緊密結合”作為主線;更加辯證地看待宏觀調控,強調“變中求進”;短期政策更加務實,強調把握好分寸。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第四,“十三五”的深化改革需要突破哪些關鍵點。

  深化改革是檢驗政府施政成效的重要領域,也是中國未來發展能否過大坎、上台階的重要標誌。深化改革將遭遇強有力的利益碰撞、觀念碰撞以及組織碰撞,能否突破這些關鍵節點,將決定深化改革的成敗。很多人相信並不斷強化經濟發展的“中國模式”,而忽略了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性。一旦外部經濟環境轉冷,我們才發現,中國經濟缺少足夠多的市場化企業的支撐。市場化改革不一定短期見效,但忽視市場化改革一定走不出困境。

  第五,“十三五”的經濟政策如何把握。

  中國當前外部社會因素和市場因素的影響在不斷增大,社會經濟運行的機制也在發生變化。因此,五年規劃中必須考慮更多的因素和更大的範圍,財政的宏觀控制能力就是五年規劃應該大力加強的內容之一。在未來,財政問題涉及財政資源的配置和管理、涉及中國的外債擴張問題、涉及到地方債發行與地方債務管理、涉及到稅收政策調整與稅制改革、涉及到產業投資方向、涉及到政府和部門收費制度的改革,甚至還涉及到人民幣國際化問題等等。由此可見,增加財政的宏觀控制力,對中國未來的國家治理有重要作用。

  第六,“十三五”規劃將高度重視人口增長。

  當前人口老齡化已經不是潛在威脅,而是現實問題。未來老齡人口問題以及勞動力問題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政府的經濟規劃制定者可能首次強調“人口政策”重於國內生產總值,新的重點將為一系列政策改革創造條件,包括醫療、養老、社會福利等。

  第七,如何引導地方“十三五”規劃體現新常態。

  面對複雜的經濟形勢,面對眾多的不確定性,各級地方政府在制訂“十三五”規劃時要上下兼顧。對上,就是要理解新常態的內涵,把握發展與轉型的原則,看對方向;對下,就是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一要突出發展,二要體現創新。如何注入“新常態”思維,需要在速度與結構、中央與地方、存量與增量、國有與非國有、投資與效率找到突破口。

  文章指出,面對新常態、樹立新理念是“十三五”規劃時要堅持的出發點和大原則。新常態不是一個被動等待的外部環境,各級政府不僅要去適應它,調整發展目標,還要轉變發展觀念,主動引領新常態,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尋求體制和機制、技術、模式、服務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