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016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取向

http://www.CRNTT.com   2016-03-16 08:04:15  


中國經濟運行中既有結構性問題,也有周期性矛盾,但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
  中評社北京3月16日電/2015年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國內經濟下行、財政金融風險加大的複雜形勢,國家先後出台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的政策,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但經濟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產能過剩矛盾不斷積累、金融風險開始顯性化、市場預期有所惡化、宏觀調控政策邊際效應下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應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兼顧穩定經濟增長和防範經濟風險,加大改革力度,激活市場活力,實現增加有效供給和刺激有效需求雙輪驅動。

  一、2015年國民經濟總體保持平穩發展

  《前線》雜誌發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研究員祝寶良文章介紹,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2015年,針對需求不足問題,不斷推出重大投資工程和消費工程包,一些省市陸續推出取消房地產限購、限貸政策,降低住房首付比例和住房交易環節稅,完善出口退稅和貿易便利化。針對貨幣政策傳導不暢和實體融資成本過高,自2014年11月以來,六次降息、五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並利用其他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利率下降。針對地方政府負債率高和財政政策有效性下降的問題,開展了存量債務置換,出台融資平台在建項目的續貸政策,積極推進政府企業合作模式。對地方政府懶政進行問責,加強督導檢查和簡政放權,財政支出進度明顯加快。初步遏制了經濟持續下行的趨勢,經濟保持了總體穩定,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9%,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同比增長6.1%。消費需求基本平穩,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名義增長10.7%。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長17.0%,保持了較快增長。進口、出口分別下降14.1%和2.8%,但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速分別為-2.8%和-1.8%。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313萬人。物價溫和回升,CPI上漲1.4%,商品房價格同比上漲7.4%,比去年同期提高6個百分點。

  經濟結構調整亮點紛呈,新的增長動力正在逐步形成。一是服務業主導趨勢進一步顯現。2015年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達到50.5%,同比提高2.4個百分點。工業內部結構加快調整,高技術產業增長10.2%,比整體工業增速高出4.1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1.8%。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終端、軌道交通設備等產品的產量實現兩位數甚至成倍增長。二是需求結構繼續改善,消費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66.4%,比上年提高15.4個百分點。網絡零售等新型消費模式實現迅猛增長,旅遊、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務消費持續升溫。三是收入分配結構有所改善,經濟發展進一步惠及居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8.9%,居民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提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明顯快於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四是節能減排取得新成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6%。

  改革開放步伐加快,微觀主體活力有所釋放。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推進,取消、下放了部分行政審批事項,商事制度不斷完善。財政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降低社會保險繳費費率,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降低民間資本准入門檻,5家民營銀行獲批營業。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取得進展,市場決定資金價格的機制初步形成。價格改革邁出重大步伐,政府定價目錄大幅度減少。服務業和製造業開放進一步擴大,外商投資產業目錄限制類條目大幅度減少50%,90%以上的境外投資項目實現網上備案。這些改革舉措,有利於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有利於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利於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有利於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

  總體來看,2015年國民經濟仍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新興動力進一步積聚,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這為2016年經濟增長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二、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問題仍然突出

  文章認為,中國經濟運行中既有結構性問題,也有周期性矛盾,但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

  產業結構矛盾凸顯。受外需持續低迷、前期產能擴張過快、國家進入中等偏上收入行列後需求結構從用住行為主開始轉向以服務業為主等因素影響,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煤炭等重化工業出現相對過剩,有的甚至絕對過剩。高質量、個性化消費品難以滿足國內需求,電信、金融、教育、文化、養老、體育等領域被高度壟斷或管制,有效供給不足。

  房地產市場仍處於調整期。經過十餘年高增長,中國房屋存量已大幅度增加,2013年按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居民戶均住宅超過1.05套,從套數看基本達到飽和點。住房空置面積較多,庫存和在建規模較大。與此同時,隨著勞動人口總量減少,新增的有效需求減少。受購買力、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各方面制約,2.7億農民工在城市購房率極低。2013年當年近1300萬套的銷售量基本是中國房地產需求的年度高峰值,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趨勢性減速和周期性下降的雙重調整階段。

  地方政府融資能力下降。過去地方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土地出讓、政府融資平台進行融資,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投資。但地方政府的融資模式,也加大了重複建設、產能過剩、房地產價格上漲和債務的不斷累積,中國地方政府債務2014年底增至24萬億元。隨著地方政府融資的不斷規範和土地出讓收入的減慢,地方政府融資能力下降。同時,地方財政收入減慢,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支出等財政剛性支出居高不下,地方政府債務負擔加重。

  企業經營困難。企業債務率不斷上升,融資成本居高不下。低端勞動力工資上漲較快,社會保障支出特別是部分企業住房公積金支出壓力較大,稅收負擔較重,電價等成本高企。同時,工業品價格不斷下降,2015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5.2%,同比擴大3.3個百分點,已經連續46個月下降。成本上升和價格下跌,導致工業企業利潤下跌,三角債增加。

  潛在金融風險顯性化。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有所上升,不良貸款集中在過剩行業集中的製造業以及批發零售企業,處置難度大。雖然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降低了債務風險,但地方政府存量規模大、債務增長快、對新增債務需求較大,有些地方採取地方財政與銀行、國有企業等合作成立基金的形式變相融資。受國內經濟運行狀況預期變差、匯率制度、國內外利差變化等因素影響,資本外流壓力加大,匯率貶值風險增加,導致匯市、股市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調整,貨幣政策既要兼顧穩匯率,又要防止流動性不足影響股市,中國的貨幣政策面臨極大的挑戰。債市價格上漲過快,杠杆率較高,信用風險較大。

  需求管理政策的邊際效果減弱。過去的經驗表明,貨幣政策調整後6個月、財政政策3個月後發揮效果。但自2014年11月開始的降息和2015年初擴大財政支出後,經濟並沒有回升。產能過剩行業、僵屍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等部門的資金需求拉高了資金成本,違約風險上升導致金融機構流動性偏好提高,無風險利率水平下降不能有效傳導到實體經濟部門。地方政府不能有效提供配套財政資金,財政支出的投資乘數和消費乘數減少。

  上述問題表明,中國製造業投資下行的趨勢沒有改變、房地產投資下行的周期沒有結束、工業生產下行的勢頭沒有止住,經濟下行態勢仍在延續,依靠擴張性政策刺激難以根本扭轉經濟下行的勢頭。需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