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專論:“去中國化”之後,台灣還剩下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16-06-22 00:08:30  


  中評社台北6月22日電(作者 何俊元)某些特定日子,台灣街道上許多店家會在店門口擺放供品焚香禮拜,當見此人文景象,即知這一天不是農曆初二便是十六,因為老百姓會在每月的這兩天拜土地公求財運。許多家庭裡也會在每月的農曆初一、十五祭祀供奉的神明,這些深入民間生活的傳統習俗都依農曆行事,其他像是祖先祭日、神明生日及各種民俗節日(清明、端午、中元普渡、中秋、年節…),農民曆法無不牽動我們日常生活的作息。

  相傳農民曆法起源於夏朝時代,因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我們古代祖先,將其千年累積的寶貴經歷及體驗流傳下來而制定了農民曆,由於它的準確及配合大自然24節氣運行,成為農民從事農事至為重要的寶典,千百年來也是百姓的生活指南,至今仍對百姓影響深遠!故農民曆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我們中華文化智慧的結晶。就在大家理所當然地享有古代祖先為我們留下豐碩的果實時,隨著蔡英文取得執政,於是標榜“轉型正義”旗幟,民進黨和時代力量陸續提出廢除國父遺像、《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納入兩國論、拆除中正紀念堂、520就職典禮精心設計台灣意識形態元素…等等,我們不禁疑慮:即將上任的執政者真能循台灣意識形態的道路走向“去中國化”?站在台灣人民立場,“去中國化”是百姓所想要?倘執政者巧以“台灣認同”行“去中國化”之實,那麼支持“去中國化”者先體察,除了中國曆法之外,今日我們仍受惠中華文化滋養的還有哪些?僅說大的。

  中國文字

  中國文字是世上唯一沿用至今的最古老文字。中國文字之美,使文字與生活、書法與藝術在四、五千年來,為中華民族孕育出獨特的氣質涵養與文化內涵,使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藝術的殿堂。因為中國文字的誕生,才能將我們四、五千年的歷史經驗、知識學習紀錄下來,其對世界貢獻的文化價值斐然,我們更是直接承接祖先智慧結晶與社會文明的受益者。因為中國文字而流傳下來的中國傳統經典:四書(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五經(詩、書、易、禮、春秋)不僅是一種文化表現,更是實學的身心實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崇禮義…除了帶領我們做為道德所居,同時也根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規矩、處事規範、人格修養等傳統意識中。許多父母喜歡讓孩子讀經,《三字經》是父母使用最好的兒童啟蒙教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已把《三字經》列入兒童道德教育叢書,這些凝聚了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和傳統倫理文化,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國粹,我們能數典忘祖?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