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寶蓉:未來兩岸青年交流該如何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6-09-14 00:11:12  


 
  台灣青年經常會去關心政治結構的變遷,政府政策等公共領域,期盼著台灣社會會有更好的變革和創新。張寶蓉說,他們也更加關心自然和環境,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自願投身到公益環保等活動中來,通過公共參與為社會做貢獻。在生活方式的選擇上,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傾向於一種保守的現實主義,存在著明顯的求穩怕變心理,“小確幸”成為青年個體最主要的生活訴求。

  其次,張寶蓉還認為,自由與民主成為當代台灣青年的主流價值觀。
她說,通過一、二十年來台灣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與民主實踐的多重影響,當代台灣青年從小就對“民主的價值”、“民主的知識”、“民主的技能”、“民主的歷史”以及“何謂自由”等有了相當的了解。這種民主與自由的價值藉助於公民意識的養成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深化。

  2000年以後的台灣學校教育社會科教科書基本會圍繞若干核心公民價值和政治價值即權利意識、法治意識、參與意識、民主意識和責任意識等的論述,使學生養成“我是公民”的概念和行為方式,進而培養學生對台灣公民社會與自身民主發展的自豪感。張寶蓉說,在學習過程中台灣青年學生也認識到民主政治的運作,離不開政府組織與社會民眾的通力合作,因此,從小就知道政府組織的職權與服務內容,並通過積極參與各類社會活動,體驗如何當一名稱職的民主公民。“民主與自由已經成為當下台灣青年血液中流淌的一部分。”

  張寶蓉認為,台灣學校教育在向青年學生傳遞民主、選舉等概念時,有意彰顯台灣民主制度的優越性,刻意貶低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譬如2010年翰林版社會科教科書在論述“政體”概念時,以比較、曲解、誇大之詞言及:“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權力來自於人民,並受到民意的監督,稱為民主政體,如我國、美國;國家的統治權若是掌握在一人或少數人手中,不受民意的監督,稱為獨裁政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緬甸、朝鮮人民共和國。”

  張寶蓉說,現在很多台灣青年雖然對大陸的經濟發展比較認同,但對大陸的“專制”和“威權”卻始終耿耿於懷。尤其是當台灣青年的這種所謂的自由、民主意識被某些政黨政治所裹挾,即當“自由意志”、“民主化”與“台灣主體意識”曖昧遇合時,便成為了台灣青年出現“反權威”、“反體制”、“反中”、“仇中”、“恐中”思維的思想根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