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五大使命

http://www.CRNTT.com   2016-10-10 10:19:02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使命

  文章指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肩負多重使命,也面臨多重風險,需要創新模式、革新理念,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一、突破三個島鏈封鎖

  2013年10月,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習近平主席提出,東南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國政府設立的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發展好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合作夥伴並不僅限於東盟,而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以重點港口為節點,共同建設通暢安全高效的運輸大通道,增進同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往,將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的長期目標。由於東盟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經之地,將是新海絲戰略的首要發展目標,而中國和東盟有著廣泛的政治基礎,堅實的經濟基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巴經濟走廊,連接世界島中心——新疆,世界洋中心——印度洋,幫助中國西北地區和中亞地區進入印度洋,抵達非洲、波斯灣、地中海,打通歐亞大陸的大動脈,突破美國海上聯盟體系組成三個島鏈對我圍堵。

  二、經濟使命:大力發展藍色經濟

  絲綢之路經濟帶分為3條線路,即以亞歐大陸橋為主的北線(北京—俄羅斯—德國—北歐)、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北京—西安—烏魯木齊—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匈牙利—巴黎)、以跨國公路為主的南線(北京—南疆—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意大利—西班牙)。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這些線路均為幫助內陸地區尋找出海口,打通內陸與海洋。

  除了幫助內陸尋找海洋外,海上合作本身具有十分重要意義:遠洋運輸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進展,海洋產業合作領域不斷擴大,海上經濟走廊建設,挖掘藍色經濟增長潛力。

  三、政治使命:國內一體化

  超越傳統胡煥庸線的經濟地理短板,實現國內平衡、協調發展,夯實中國國內戰略基礎,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使命。

  中國目前約2/3的經濟活動與人力物力都集中在東部沿海一帶,而這部分卻只佔中國土地面積的約1/3。反之,中國中西部占地約2/3,其經濟活動可能僅占全國的1/3,導致沿海與內陸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不僅如此,中國的運輸和通信航線都集中在東部長三角和華南珠三角,形成兩個瓶頸。中國進出口貨品經過這兩大瓶頸後,基本上都得通過水路運往東南亞與歐美地區,對東部沿海地區的過度依賴,是中國的戰略弱點。

  在這種情形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著眼於東西互濟、陸海聯通的全方位開放格局,推動國內一體化。

  四、安全使命:暢通海上生命線

  “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明代偉大航海家鄭和這句話提示我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將使中國的觸角超越西太平洋海域,向南深入南太平洋、向西開辟進入印度洋通道,安全風險不可小覷。

  南海、東海問題,尤其是中美安全秩序衝突、中日安全競爭,中國與印度在印度洋的競爭與合作,也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提出不少挑戰,客觀上在呼喚海上安全組織的建立和亞洲安全與信任措施的建立。

  反過來說,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也有利於中國海權的拓展和海洋權益的維護,有利於中國提供海上安全公共產品,暢通海上能源、貿易生命線。

  五、話語權使命:奪取道義制高點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海洋夥伴關係超越海上聯盟體系,具有重要話語權意義,助推中國打造道義制高點。

  從人類文明史看,“一帶一路”正在開創“天人合一”“人海合一”的人類新文明。2014年6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希臘雅典出席中希海洋合作論壇並發表了題為《努力建設和平合作和諧之海》的演講,全面闡述了中國新型“海洋觀”,得到了各方的積極響應。

  建設“和平”之海。中國倡導與其他國家一道,共同遵循包括《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國際準則,通過對話談判,解決海上爭端,謀取共同安全和共同發展。反對海上霸權,確保海上通道安全,共同應對海上傳統安全威脅以及海盜、海上恐怖主義、特大海洋自然災害和環境災害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尋求基於和平的多種途徑和手段,維護周邊和全球海洋和平穩定。

  建設“合作”之海。中國積極與沿海國發展海洋合作夥伴關係,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海洋合作,共同建設海上通道、發展海洋經濟、利用海洋資源、開展海洋科學研究,實現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其中,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建設“合作”之海的建設性舉措。

  建設“和諧”之海。中國始終強調尊重海洋文明的差異性、多樣性,在求同存異中謀發展,協力構建多種海洋文明兼容並蓄的和諧海洋,從而維護海洋健康,改善海洋生態環境,實現海洋資源持續利用、海洋經濟科學發展,促進人與海洋和諧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國是世界最大貿易國家,同時奉行不結盟政策,並提出與作為海上霸主的美國建設新型大國關係。這就要求中國提出21世紀海洋合作新理念,創新航運、物流、安全合作模式,通過特許經營權、共建共享港口等方式,推進海上與陸上絲路對接。

  這表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貴在“21世紀”:表明中國既不走西方列強走向海洋的擴張、衝突、殖民的老路,也不走與美國海洋霸權對抗的邪路,而是尋求有效規避傳統全球化風險,開創人海合一、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新型海洋文明。

  結語

  文章最後說,總之,海上絲綢之路貴在21世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強調在21世紀如何實現港口改造、航線升級換代,不僅提升航運能力,更要做到“人海合一”,與陸上絲綢之路強調的“天人合一”相呼應。

  理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三新”:

  一是新需求:當今世界幾十億人搞現代化,原來全球化瓶頸效應凸顯,這就賦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使命:港口、運河的改造和升級,信息港建設,陸海聯通(快線),而且港口背後就是經濟開發區和試驗區,把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往外延伸。

  二是新領域:北極,金融、旅遊服務,比如人民幣離岸中心,海上銀行——從貿易到金融。

  三是新思路:共商、共建、共享海底資源的開放和利用,海上安全秩序維護,海事規則的創新,新型海洋文明觀的倡導和推廣。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