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朱松嶺談汪毅夫新著:對台灣文化要有包容

http://www.CRNTT.com   2017-07-17 00:18:21  


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兩岸關係所所長朱松嶺(中評社 李娜攝)
  中評社北京7月17日電(記者 李娜)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於7月14日在北京主辦以“汪毅夫學術研究與台聯工作的啟示與意義”為主題的思想者論壇。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兩岸關係所所長朱松嶺出席論壇並就全國台聯會長汪毅夫新著《學術研究與台聯工作》傾談讀後感。

  “汪會長是我非常尊敬的前輩學者、老師,他為人謙虛、低調,平和,認真對待每一件事。”發言伊始,朱松嶺表達了自己對汪會長的敬仰之情。“每次和汪會長見面,看不到半點領導的架子。”

  論壇上,朱松嶺重點談及三方面的體會,第一在做人做事方式上,朱松嶺回憶起自己大學時的導師許崇德先生,他覺得汪會長與自己的導師非常相似,哪怕寫作小文章、小故事,但對引注、論述非常扎實,對歷史記載、文獻來源等更是有極嚴格的要求。朱松嶺認為這種堅持用史料說話的方式給了自己很大的啟發,將自己的觀點自然而然蘊含其中,是一種“不做說教的說教”。

  朱松嶺講到,許崇德先生晚年要寫作憲法史時,不願鋪設長篇大論、高舉理論,因為導師告訴他,“寫這些老百姓是不知道的。”因此致力於做通俗讀物。在《學術研究與台聯工作》一書中,朱松嶺也看到同樣的理念,汪毅夫在對台工作論述中要求用“台灣人民可以接受的語言和方式”來追求工作的實效,因此汪毅夫的書中的文章都是引經據典、娓娓道來,行文詼諧幽默、言辭犀利,而且從不預設政治立場,在追求再現歷史的真實與真實的歷史時,自然而然地將道理貫穿其中,朱松嶺認為,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做法。

  朱松嶺引用書中關於教科書問題的討論,汪毅夫在文章中寫道“我們也有歷史教科書的問題”。汪毅夫認為,“《馬關條約》簽訂中日戰爭結束”的這個說法就是一個問題,在書中用史實論證了“忠勇可用”的台灣人民將中日戰爭延長了5個月又10天。朱松嶺表示,如此一來,將台灣人民不願被“割離”出祖國的心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朱松嶺認為整本書中貫穿了六個概念,分別是血緣與姻親、家國與信仰、制度和圖像。汪會長通過閩台民間活動、宗族制度、媽祖文化等具體實例,將“家”和“國”做了很好的闡釋和聯結。在一個個活生生的小故事中,全面展示了其歷史過程、歷史形態、歷史關係,讓讀者看到兩岸文化的差異性和連續性,認識到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也存在自身的特點,我們要對其有理解、有包容。

  朱松嶺的第二個體會圍繞本書體現的“兩岸一家親”理念展開,他認為汪會長主要通過六個方式:第一,擺事實,講道理;第二,重史實、拿證據;第三,講真情、評真理;第四,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第五,濃鬱的鄉愁和家國情懷;第六,寫小文章、講小道理,以小見大。

  第三在兩岸融合發展上,朱松嶺認為《學術研究與台聯工作》一書是兩岸敞開心扉的證據、載體、傳媒和示範,對推進兩岸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