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台獨分離主義者政治心理根源為何

http://www.CRNTT.com   2018-03-12 00:09:53  


 
  由於支持“台獨”的分離主義者,他們也是中國人,但是卻因為感覺來自大陸的外省人與現在的大陸人,侵犯或威脅了他們的基本生存資源,所以不願意再把他們這些人當成是自己人。由於在中國的“倫人”體系下,對待自己人所必須適用的相處規矩與對待陌生人或敵人所需要適用的規矩不同。既然他們不可能讓這些他們認為侵犯了他們基本生存資源的“中國人”放棄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台獨”分離主義者就只好想辦法抹去自己的中國人印記。因為唯有如此,才能合理化自己以對待陌生人、甚至是敵人的方式去對待這些“中國人”是沒有問題的。換言之,在中國人特性的表現上,“台獨”分離主義者為了降低其內心對於規矩的選擇適用發生的困境,不得不改變他們對自己行為的認知。

  (二)認知失調所產生的矛盾心理

  通過心理學中的“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出部分台灣同胞傾向分離主義時,其內心深陷矛盾與尋找出路的思想變化軌跡。利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於1957年,在《認知失調論》一書中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其基本要義為,當個體面對新情境,必須表示自身的態度時,個體在心理上將出現新認知(新的理解)與舊認知(舊的信念)相互衝突的狀況,為了消除此種因為不一致而帶來緊張的不適感,個體在心理上傾向於採用兩種方式來進行自我調適,其一為否認新認知;另一為尋求更多新認知的資訊,提升新認知的可信度,借以徹底取代舊認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②於此所謂的“認知”,指的是任何一種知識的形式,包含看法、情緒、信仰,以及行為等。③

  我們通過石之瑜的研究可以瞭解到,海德(Heider,1958)認為,人對自己、對他人,和對事物的好惡,與實際行為之間,有必須維持一致的驅力。人們對於認知上的不協調會感到焦慮,這使得帶有好惡情感的某種態度可以對知覺產生影響。人們都喜歡別人與自己的意見相同,而維持一致和被人同意這兩種認知需要,都是態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態度因素促成了社會相關理論(social judgement theory)。根據此一理論,態度就像是一個船錨,所有對其他人、事的觀察,都是依照和主角的態度的相關位置和距離而形成的。在知覺的過程中,態度是不變的常數,凡是和自己態度接近的,知覺上就會被吸得更近;和態度相異的,知覺上會被推得更遠。換言之,就是誇大與自己人的同質性,以及與旁人的異質性。當某人對一件事情非常重視的時候,吸引與推遠的效果均會增強。④

  舉例而言,在政治選舉過程中,當態度強烈時,候選人會故意提供一些經過選擇後的信息給某人,往往就可以扭轉某人的知覺過程,此為信號理論(political cue theory)(Conover & Feldman,1989)的重點。有些情感反應是信號本身所引起的。因此,改變某人對特定候選人的態度是完全可能的。社會距離理論(social distance theory)(Krosnick,1990)就指出,當某人對某一個候選人產生強烈好惡時,即使兩位候選人的立場相近,在某人的知覺中,一定會看到自己偏好的候選人的立場距離自己近得多,而且會誇大兩個候選人之間的差距。⑤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