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洪秀柱撰文:《中國評論》為歷史作喉舌

http://www.CRNTT.com   2018-05-07 00:05:31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獲中評智庫基金會頒發“兩岸和平使者”榮譽稱號
  中評社香港5月7日電/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給《中國評論》成立二十周年撰寫祝詞,柱柱姐指出:“《中國評論》及《中評社》的氣質是特殊的,她總是以史家的劇演,深入台灣的各角落,試圖理解台灣的點點滴滴,有時《中國評論》及《中評社》對台灣理解的細膩,甚至讓我這個生長在台灣的人都為之汗顏。我相信這是來自一種溫柔的心靈,一種已經超出了媒體的角色,轉而從更高的視角,在撫觸著台灣的脈動,並試圖傳達給不熟悉台灣的朋友一種深沉的同理。”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3月號以《為歷史作喉舌——《中國評論》成立二十周年祝詞》為題,發表洪秀柱的祝詞,文章內容如下:

  這三十年來,如果要數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件大事,大概莫過於香港回歸了。這意味著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一連串屈辱地割地賠款,這樣一個不堪的歷史印記的結束。也從此開始,中國終於可以把那一頁滄桑翻過去,進入再度崛起的歷史進程。

  也就在香港回歸的這一年,《中國評論》在香港正式成立,發行月刊,但她整個視角卻從香港轉向了台灣。我相信,中國評論之所以要立足香港來關注台灣,是有特殊歷史眼光與使命的。

   一、台灣的複雜際遇與更多的耐心與同理

  台灣曾經和香港有著類似的歷史遭遇。二戰之後,台灣終於有幸比香港更早脫離了殖民地的命運。然而歷史的弔詭往往也在此。隨著國共的內戰,以及隨之而起的世界性冷戰,兩極對抗的態勢,又把兩岸硬生生分隔兩端。如果說清末中國的悲慘命運乃是帝國主義的罪惡所造成,那麼兩岸的分隔從歷史的角度看,就算台灣已經不再是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它仍然代表著某種帝國主義的遺緒籠罩在中國的上空,尚未清除乾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