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汪毅夫:日據台灣當局與“去中國化”

http://www.CRNTT.com   2019-04-18 00:16:37  


 
  3.日本姓名/中國姓名  

  從1937年起,日據當局連續三年強制規定台灣新生兒必須取日本姓名,禁取中國姓名,並於1940年2月11日起實施《改姓名條例》。對此,台灣人民進行種種“軟反抗”。例如,我曾見南投陳姓某家的戶籍謄本。這戶人家採用“女改男不改”的軟對抗,女性成員陳娜美改名為陳娜美子,戰後又回復中國姓名。男性成員則一律不改姓也不改名。          

  4.日本神社/中國寺廟    

  在風俗方面容我舉例言之。日據當局在台灣各地建日本神社,同時發動“寺廟神升天”、“寺廟整理”,妄圖禁毀中國寺廟,禁止台灣人民拜中國神明。       

  5.日本年號/中國年號, 新歷/農曆                 

  在習慣方面亦容我舉例而言之。日據當局從入據台灣始,在台灣釆日本年號明治、大正和昭和,禁中國年號光緒、宣統和民國,同時用新歷、廢農曆。應該認為,用新歷不足詬病,但采日本年號、禁中國年號、廢農曆均屬於文化侵咯行為,其中廢農曆屬於習慣上的“去中國化”。農曆合於農事,也同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使用農曆是中國人千百年的習慣。因應日據當局廢農曆給台灣人民造成的不便,福建泉州繼成堂每年編印“專售台灣”的通書,即新歷和農曆對照的歷書。

  6.皇道精神/中國意識     

  日據當局“去中國化”的終極目標是使台灣人民具備“皇道精神”,使台灣人分離於中國人。“皇民化運動”要求台灣人效忠天皇,“對事物之看法”包括對戰爭的看法也須與日本軍國主義“趨於一致”。受此毒害,有人淪為台灣“皇民”。戰爭時期,日據當局徵收台灣人當軍屬(軍隊雇員,如翻譯、護理)和軍伕;其後又在台灣實行陸軍志願兵制和海軍志願兵制,徵收台灣人入伍,甚至加入自殺性攻擊的“神風特攻隊”。1941年,收容於貴州鎮遠“和平村”(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俘虜收容所)的“台籍日本兵”林婉仲在覺悟後致信台灣義勇隊稱:“日閥”欺騙他們,送他們上戰場,讓他們“毫無意識地慘戮祖國的同胞”。                

  在台灣,由日據當局肇其端的“去中國化”至今已有120餘年的歷史,它經歷了正、反、合三個波段。日據當局策動的是第一波(1895—1945),繼之而起的是兩蔣派遣和親率的國民黨團隊推動的第二波(1945—1988),李登輝及其追隨者操弄的是第三波(1988—今)。時至今日,“去中國化”至於極矣,亦將止於極也!                 
  (作者汪毅夫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