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委黨校行政學院副校院長劉大可(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6月26日電(記者 海涵)由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省閩台交流協會、中評智庫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研討會日前在福州召開。福建省委黨校行政學院副校院長劉大可在發言時表示,福建和台灣具有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五緣”優勢,特別是台灣先人多數是福建移民,從古至今都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福建要充分把握這種全國獨一無二的優勢,通過實施閩台親情延續工程,強化對台交流綜合平台支撐作用,進一步深化民間基層交流交往,厚植台灣同胞民族認同的精神紐帶。為此,他提出了包括鄉音喚鄉親工程、共享宗族親情工程、姻親延續工程、信眾親近工程、根親文化建設工程。
劉大可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努力“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的指示要求,為做好新時代福建對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福建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關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實施意見》,著力在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上先行先試、闖出新路。福建和台灣具有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五緣”優勢,特別是台灣先人多數是福建移民,從古至今都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福建要充分把握這種全國獨一無二的優勢,通過實施閩台親情延續工程,強化對台交流綜合平台支撐作用,進一步深化民間基層交流交往,厚植台灣同胞民族認同的精神紐帶。他提出了包括鄉音喚鄉親工程、共享宗族親情工程、姻親延續工程、信眾親近工程、根親文化建設工程——
一、鄉音喚鄉親工程。劉大可說,第一是在東山島建立“兩岸閩南鄉親交流合作先行區”。閩南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主體,閩南人的開拓進取精神主導著台灣社會的發展。東山島與台灣島隔海相望,自古就是大陸與台灣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具有獨特的“陸橋緣”“關帝緣”“玉二媽緣”“歌册緣”等,是台胞的重要祖居地和閩南文化資源的集中地。近年來,東山縣共接待了台灣640多家關帝、媽祖、玉二媽等宮廟500多個進香團、3萬多名信眾前來朝聖;而東山縣關帝、媽祖、玉二媽神像也先後應邀赴台巡游。同時,東山縣10多個姓氏宗親分別組團赴台交流訪問,激發了台胞的“根親”思念。在東山島建立“兩岸閩南鄉親交流合作先行區”,可凸顯濃厚的閩南鄉音、鄉情,讓兩岸民眾在親如一家的氛圍中互動、互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