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中華文化與兩岸認同

http://www.CRNTT.com   2020-01-27 00:05:59  


 
  文以化之 擴大兩岸青年交流增進文化認同

  高朗認為,談兩岸青年交流,必須釐清文化交流內涵,台灣青年來大陸應多瞭解什麼。我們常見的兩岸影視與流行音樂的交流,提供我們一條思路,青年文化交流的面向,越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趨勢,有前瞻性,效果就越大。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台灣青年理解大陸發展趨勢及背後代表的價值觀與世界觀,要找準切入點。一是應讓台灣青年瞭解大陸崛起的精神風貌。希望台灣青年多瞭解大陸,固然應看歷史景點、壯麗山川、精美文物,但更重要是拉回現實,讓他們多瞭解大陸現在與未來的精神面貌與發展前景,這才真正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看得越多,越容易發現兩岸民眾的相似性,也會驚訝大陸新一代的衝勁,以往對大陸的刻板印象容易消除。二是重視政策理想與願景對青年的吸引力。青年人的另一特質是有理想。近幾年大陸推動的脫貧政策、環保和“一帶一路”等,深具永續發展理念,具有進步性,不僅與國際接軌,且解決重大民生問題,這對台灣青年人會產生吸引力,可作為兩岸青年交流的主題。三是深度交流增進理解認同。參訪過程應該重視對話,使參訪者有機會深入瞭解大陸宏觀至微觀的變化,有助增進瞭解,激發認同,甚而願意前來大陸發展,參加各項建設。文化交流也可考慮以特定主題為軸線,安排台灣青年選擇幾座城市針對特定議題,讓他們感受到大陸發展的動能,體驗大陸構建現代社會的思路與永續發展的世界觀。

  台灣暨南國際大學榮譽教授徐泓指出,2019年9月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主導的中學歷史“新課綱”強行上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李登輝、杜正勝、陳水扁、蔡英文等“台獨”分子洗腦青年學子、培養“天然獨”、處心積慮地強推“去中國化”和走向“台獨”的歷史課綱大業完全成功。他認為,當前要撥亂反正可以從兩方面努力:一為充實論述力量;一為廣召同志,不是敵人。台灣史切近學生,當然要注重台灣史。獨立成冊,又何妨?衹是我們以台灣史為鄉土史,綠營以台灣史為“台灣民族國家史”。能有此覺悟者可為同志;無此覺悟者,可爭取為同志。“106課綱”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和世界史脈絡中講,雖然有把中國史消失在東亞史的危險,但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把“中國史”變成“外國史”,非但無法否定中國在東亞歷史上的主導地位,而且更無法否定台灣人與文化的中國性與中國成分。推動“文化台獨”的歷史課綱,雖對歷史教學的發展設下局限,但徒法不足以自行;課綱的實踐,編寫課本與教材,課堂講授,還得靠人。衹要我們不放棄,繼續堅持自己的理想,一樣可在“反中台獨”氣氛彌漫的環境中,傳播中華歷史優良傳統。

  淮陰師範學院政治系教師、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監事劉奕伶認為,兩岸青年交流在1990年代開端後,歷經近20多年的經驗積纍,交流的形式與內容均不可同日而語。但若從建構認同的角度,兩岸青年交流仍存在交流模式流於形式主義,交流內容重軟性文化認同、忽視政治認同等問題。改變這種狀況,就應立足於建構認同,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續推動與優化體驗式交流。二是重視新媒體功能,大陸應秉持“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精神,逐步開放大陸青年使用台灣年輕世代熱衷的社交媒體。三是重塑台灣青年正確的國族觀念。教育方面首要的是要解決台灣的歷史課綱問題;文化方面需強調與凸顯中華文化的優越性,並以此吸引年輕族群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高級研究員羅祥喜表示,在目前兩岸關係愈趨複雜嚴峻的情勢下,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別具意義。明年台灣“大選”不同的結果對未來兩岸關係有不同的影響,兩岸文化交流的重點與方向也會有很大的不同。現在兩岸之間很多問題,包括香港問題,都是源自青年人對很多問題認知的偏差,源自港台教育的缺位與偏差。因此加深兩岸的文化交流,特別是青年交流非常重要。兩岸的青少年交流,不必特別向青少年灌輸大陸的意識形態,客觀、自然的交流交往就好,真實最重要。

  全國台聯兩岸關係及社情民意研究委員會副主任陳立謙認為,以中華先進文化影響和引導兩岸青年,是促進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正確選擇。堅持以中華優秀文化為引領,不斷擴大和深化兩岸青年交流,要把握好六個重點:一是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中增進文化認同。要以落實“31條措施”、“26條措施”為抓手,讓更多的台灣青年融入大陸社會,培養中華意識,深入心靈溝通,形成示範效應。二是在擴大和深化兩岸青年交流活動中增進文化認同。應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做好設計安排,打造品牌;應處理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宣傳當代中華文化的關係,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組織好公祭中華先賢和重大歷史節慶等有影響力的大型活動。三是在正確認識和處理兩岸文化差異性中增進文化認同。正視文化差異性存在,本著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的積極態度,久久為功,就“沒有解不開的心結。”四是在中華文化的全方位宣傳中增進文化認同。應從當前島內實際出發,充分用好互聯網社交平台,加大中華文化傳播力;應以史觀教育為重點,著力搞好優秀影視作品生產和書刊出版;發揮好主流媒介的傳播作用,找回共同歷史記憶。五是在中華文化市場的共同打造中增進文化認同。兩岸青年應站在時代新起點,以全球化視野,加速推進中華文化市場的開發,為更多的中華文化產品走向世界貢獻才智。六是在共同反對“文化台獨”鬥爭中增進文化認同。旗幟鮮明地反對“文化台獨”是兩岸青年走向“心靈契合”的首要任務。“台獨”勢力利用修改“課綱”,在台灣青少年學生的基礎教育中,大肆兜售台獨邪說,是直接造成台灣青年認同混亂的罪魁禍首,必須正本清源,鬥爭到底。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王鍵認為,每種文化都會形成一種“凝聚性結構”,歷史記憶作為一種“凝聚性結構”,對於中華民族的向心力、歸屬感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未來強化兩岸青年交流,培養中華文化記憶,首先要大力推進兩岸青年交流與對話,提升祖國意識。其二,積極推動兩岸青年交流,極大地激發兩岸青年共同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時也堅定兩岸青年復興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夢的信念。其三,建立兩岸青年交流機制,不僅要與時俱進,更要未雨綢繆。兩岸青年可以兩岸博物館的文化底蘊為依託,用文物銜接歷史與當下,採用舞台劇與小話劇的展演形式,用記述的講述方式,打開一個通往中華文化記憶的特有通道,喚起台灣青年對國家的歸屬感、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