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汪毅夫:從俞老師考英文談起

http://www.CRNTT.com   2020-04-04 00:02:47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4月4日電(作者 汪毅夫)俞元桂老師生前是福建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是眾多學生共同敬重和懷念的老師。                   

  俞老師晚年告訴我,他於抗戰後期報考中山大學研究院中國文學部,入學考試之英文考題是“英譯漢”。俞老師自忖英文很菜,讀那英文僅能略知大意。如何是好?急智中想起吾閩先賢嚴複、林琴南慣用的方法,將英文“意譯”成文言文。然後是閱卷的英文老師感到頭痛了,他也在急智中給俞老師對英文略知大意的理解能力、當然也給自己對文言文略知大意的理解能力打了60分,來一個大圓滿的結局。我想,如果近代以來福建人在語言上有“四大發明”,則其中應該包括把飛機說成灰機,也應該包括把英文意譯成文言文。更奇巧的是,林琴南不識英文,是邊聽友人從英文名篇講故事,邊用生花妙筆寫成文言文小說(如《茶花女軼事》等)的。                      

  “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是1919年前後新文學革命的主張之一。新文學在中國大陸,是從1919年實現了“從文言文到白話文” 的轉換後上路的。在中國台灣,情況大不一樣。在1919年前後的台灣,用文言文寫作、用白話文寫作的作家、作品並不多,所多的是用日文寫作的作家、作品。這造成了台灣文學史研究的許多特殊問題。譬如,用文言文寫作的作家便是“舊文學的堡壘”嗎?他們用文言文而不用日文寫作是完全負面的示範嗎?用日文寫作的作家就應該受到詬病嗎?在1919年前後的台灣,國語(白話)普及率低下,當編者、讀者、作者大都不能使用國語(白話)的情形下,實現“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是可能的嗎?文言文不是白話文,所以現代台灣作家用文言文寫作的作品不是台灣新文學作品,那麼,日文也不是白話文,現代台灣作家用日文寫作的作品也不是台灣新文學作品嗎?現代台灣作家用日文寫作的作品大多是1970年代翻譯成白話文的,能將白話文譯文等同於日文原文嗎?最坑爹的問題是,如果釆用吾閩先賢嚴複、林琴南慣用的方法,將台灣現代作家用日文寫作的作品譯為文言文而非白話文,研究者該如何是好?學術研究往往是以問題為導向的。發現問題就會感到頭痛,發現感到頭痛的問題,研究者就有活幹了。                      

  (作者汪毅夫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