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台灣政策法案與割據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22-12-26 00:03:16  


 
  除“外交承認”條款之外,美國國會和行政部門可能在很多問題上“扮黑白臉”相互配合。如增加軍事防務介入、經濟自由化和國際空間加強等方面,二者的目標具有一致性。雙方都願意在軍事介入方面更顯強勢,推動美台同盟的指向更加明確。因為美國在深化和構建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和美英澳三方安全夥伴關係,推動核潛艇成為南海地區軍備競賽重要內容的同時,與台灣當局的軍事合作也趨向常態化和制度化,試圖完成對中國的圍堵、防範與打擊的軍事準備。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永明直指這項法案是“台灣實質承認與代理戰爭法案”,實際上美國就是要發動一場台海的代理戰爭,該方案在根本上就是軍事接管法。⑤這些都事實上讓台灣的法理定位更加模糊化,以“一中一台”來暗中替換“一個中國”。⑥“台灣政策法案”是對現有法律文件中美國對台政策的彙編,並無太多創新或突破的地方,有的行政部門希望通過國會立法,以所謂民主之名為自身的政策轉向提供背書,進而增強所謂合法性。

  三、國會立法塑造國際秩序的法治話語?

  眾所周知,二戰後的國際法秩序是在美國推動下建立的,按道理說美國應該維護聯合國憲章和相關國際法的權威。國際法尤其是國際條約是一個國家的法律承諾,代表著一個國家的信譽,尤其對作為大國的美國來說,這些是符合其國家利益的。然而,國際法在規範層面具有碎片化和模糊性,與美國的主張等現實面的張力越來越大。“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與法律“護欄”,但是美國近年卻愈來愈重視“與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⑦,強調台灣的主體地位不受影響。美國雖然一直操弄台灣問題國際化,但長期以來面臨著國際法的拘束,沒有跳脫出干涉中國內政的範疇。所以,美國要建立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而這裡的規則主要是美國的“家法”及其主導的“幫規”,並將之強加於世界人民頭上。這背後日益充斥著霸道、偏執的對抗思維,認為中國不僅是最嚴峻的長期挑戰,更是唯一兼具重塑國際秩序意圖和能力的國家。因此,美國極力構築有利於美國利益和價值觀的國際環境,轉化為“民主VS.專制”的敘事框架,試圖以此污名化中國,獲得盟國和國際社會的支持。⑧美國掌握了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在美國的推動下,北約在文件中將中國視為“系統性挑戰”。然而,二戰以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中國也在國際社會上始終如一捍衛一個中國原則。王毅外長指出:“聯大第2758號決議從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序上徹底解決了包括台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以及國際機構中的代表權問題,也徹底封堵了任何人、任何國家企圖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任何空間。”美國置國際法的基本準則於不顧,公開質疑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等行為,以危害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手段來遏制中國,反而給中國貼上“國際秩序挑戰者”的標簽,藉機打造以圍堵中國為目標的“熱愛自由的國家的全球聯盟”。⑨一旦中國準備採取軍事行動捍衛國家主權時,美國就以所謂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繁榮作為借口介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說,任何國家都不能以武力重新劃定另一國家的邊界,這同樣也適用於台灣問題上。美國不能以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掩蓋或繞開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國際法,將台灣進一步武裝化和工具化。隨著美國若在這麼明確的國際法秩序面前都要改變美台關係,那麼其在烏克蘭危機等問題上對國際法的言說自然就顯得蒼白無力。烏克蘭危機發生後,美國極力將烏克蘭與台灣地區進行對比,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有選擇的信息傳遞,來影響國際社會對台灣問題的認知,成功將台灣問題作為國際議題推出。這樣一方面可以將美國行為正當化,直接將所謂的普世價值法律化和司法化,避免國際社會一個中國原則的框範;另一方面藉台海議題強化意識形態對抗,建構所謂基於價值共識的國際環境,鞏固盟友或夥伴關係,推動國際社會分群,讓西方國家民眾自以為占據了道德高地後,理所當然地敵對和仇恨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