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聞網首頁 |
7月21日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在地球生存了一億五千萬年、有著“長江中的活化石”之稱的“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最終被正式宣布滅絕。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白鱘滅絕之後,長江中的大型物種只剩下江豚,這加重了民衆對長江生態保護與物種多樣性的關注;保護和恢複長江生物多樣性耗資巨大,十分艱難,需要立法、行政、科研、社會等多方面綜合施策。 …【详细】
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正式宣布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滅絕。隨後,話題“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登上熱搜,至25日零點閱讀量達6.6億。話題下方,一條高贊評論讓人淚目:“大白,以後在哪兒能見到你?”“書上、郵票上、展板上都可以,不要太想我。”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四川大學自然博物館收藏有一條長約2.5米的白鱘標本,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兩件魚紋金帶 …【详细】
早在恐龍時代就出現在長江裡的白鱘,活過1.5億年,卻在2022年的夏天被宣布滅絕了。 7月21日,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長江特有物種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 白鱘是全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之一,被稱為是“水下大熊貓”“長江之龍”,最後一次露面是在2003年1月,當時在長江上游四川宜賓江段被誤捕受傷,經救護後放流。 …【详细】
“這是一件不幸而又意料中的事情!” 獲悉白鱘於7月21日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的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中被正式宣布滅絕,上海海洋大學唐文喬教授非常惋惜,也不禁回想起1992年,自己與白鱘的一次相遇。 曾與恐龍“同框”,在地球上存活了1.45億年之久的白鱘,為何終究邁不過去21世紀這道坎?深耕長江魚類資源保護數十年的唐文喬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昔日“淡水 …【详细】
7月21日晚,隨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有著“長江中的活化石”之稱的白鱘,以一種悲情的方式登上熱搜——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萬千網友不約而同地表達著痛心和惋惜,“我們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白鱘是長江特有物種,也是距今1.5億年前的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遠古魚類之一,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成年白鱘個體體長7米,最重可達500公斤。在四川漁民 …【详细】
“漂亮,真的漂亮。你沒親眼見過,你不敢相信長江有如此漂亮的動物!”7月22日,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黃真理向新京報記者回憶了上世紀90年代初在長江看到白鱘的情景。那會兒,他剛參加科研工作不久,以為會經常和白鱘打交道。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白鱘已逝,長江生物系統現狀再次引起人們的擔憂。黃真理曾在國務院三峽辦有20多 …【详细】
7月21日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在地球生存了一億五千萬年、有著“長江中的活化石”之稱的“中國淡水魚之王”白鱘,最終被正式宣布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 7月23日晚,長江日報《面談》第二期,記者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博物館內,與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武漢科普團團長張先鋒博士一起,現場連綫IUCN鱘魚專家組中國唯一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详细】
2022年7月21日,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新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與此同時,體形更小的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滅絕。 這是一個悲傷的消息,但毫不令人意外。嚴格來說,白鱘作為一個物種的“死訊”傳來,早就是意料之中的大概率事件。如果白鱘的命運居然能够逆轉,那才是堪稱“神跡”的意 …【详细】
7月21日晚上,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這一中國的特有種和長江的旗艦物種,就這樣和我們無聲地說了再見。 白鱘是長江裡食物鏈的頂層物種,據公開資料顯示,白鱘體長通常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游速迅疾。最大的白鱘可以長至七八米,有“水中老虎”之稱。 鱘魚這樣體型巨大的淡水魚類,其生存更容易受 …【详细】
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的全球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滅絕,長江鱘由極危轉為野生滅絕,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 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白鱘這種個大身長、被稱為“淡水魚之王”“長江活化石”的物種。它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遠古魚類之一,在這顆星球上存在了一億五千萬年,曾與陸地霸主恐龍共存,見證了人類的誕生 …【详细】
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震撼的信息是,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滅絕,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也被提升。 白鱘最早出現於上白堊紀,是長江中劫後餘生的孑遺動物。作為生命周期長、生活空間跨度大、生態可塑性小的洄游生物,白鱘的產卵條件較為苛刻,屬於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此前被IUCN列為“極危”物種 …【详细】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前不久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生活在中國長江、已存活約1.5億年的白鱘滅絕。近20年前,IUCN鱘魚專家組中國唯一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曾發現過一尾受傷白鱘,這也是人類最後一次看到這種曾與恐龍“同框”的野生動物活體。在2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危起偉表示,白鱘的滅絕警示人們,必須花更大力氣保護好長江鱘、中華鱘等魚 …【详细】
7月21日,有著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正式宣布滅絕。白鱘作為長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種,最後一次出現是2003年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 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不少網友就感嘆,從未遇見,聽聞已是永別。 也就是在7月,一篇報道在國內也引起了輿論高度關注。研究人員在柬埔寨湄公河捕獲了一條重達300公斤的巨型黃貂魚,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淡水魚。 “ …【详细】
據《今晚報》報道,我國科研人員關於長江白鱘滅絕的研究結果得到進一步確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7月21日更新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長江白鱘已經滅絕。 “滅絕”二字無比沉重,讓人五味雜陳。 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有資料顯示,浩浩江水哺育著424種魚類,光特有魚類就有183種,是全球七大生物多樣性豐富河流之一。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長江豐富的 …【详细】
2022年7月21日,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最新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Psephurus gladius)已經滅絕,與此同時,體形更小的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滅絕。 這是一個悲傷的消息,但毫不令人意外。嚴格來說,白鱘作為一個物種的“死訊”傳來,早就是意料之中的大概率事件。如果白鱘的命運居然能够逆轉,那才是堪稱“神跡”的意 …【详细】
一則動物的訃告,引起萬千網友的嘆息——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白鱘滅絕。這個噩耗并不驚人:長江已經很久沒有發現白鱘的蹤影。兩年前,國際期刊《整體環境科學》有論文稱,估計在2005—2010年期間,長江白鱘已滅絕。 能够長到七米長的白鱘,是中國體型最大的淡水魚,像大熊貓、東北虎一樣,是旗艦物種,它的興亡,反映了一個地區生態的優劣。因此白鱘的滅絕不 …【详细】
21日,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的物種紅色名錄,全球現存的26種鱘魚均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長江特有物種白鱘已經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裸腹鱘多瑙河種群滅絕。紅色名錄同時提升了其他7種鱘魚的保護等級。 長江白鱘是中國最大的淡水魚類,素有“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和長江中華鱘一樣,是距今已有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2003年大年初一,中國水產研 …【详细】
北京時間7月21日,有著“中國淡水魚之王”美譽的長江白鱘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正式宣布滅絕。流水滔滔,不舍晝夜,但在這條大江之中,人們也許再也看不到白鱘的美麗身影了。 這一事實讓人悲傷,但并不意外。因為白鱘最後一次被人們目擊,是2003年出現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有專家估計,很可能早在2005年,白鱘就已經在事實上滅絕。 即使如此,當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的消息傳來,輿論 …【详细】
7月21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了瀕危物種紅色保護名錄。這份名錄上,有著“中國淡水魚之王”之稱的長江白鱘被正式宣布滅絕。好多網友感慨道“一生不曾相見,聽聞已是永別……痛心!” 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內有一座“世界滅絕動物墓地”,排列著300年來已經滅絕的各種鳥類和獸類名單。可悲可嘆的是,現如今長江白鱘也要位列其中了。長江白鱘的身影,最早可以追溯到1.5億年前的白堊紀時期,他們極 …【详细】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