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頭條

中評智庫:海涵論鑄牢港青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4-07-14 00:14:48
中評社北京站副站長海涵(中評社 袁曉麥攝)
參與論壇的中評青年們合影(中評社 袁曉麥攝)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記者 丁小繮)第十五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於6月19日上午舉行,中評社北京站副站長海涵表示,在愛國者治港新時代,鑄牢香港青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強化集體記憶、增進共同文化認同、共創中華民族利益福祉。鑄牢香港青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國兩制”實踐的題中應有之義,有助於增強香港青年對祖國的向心力,有助於推進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水準,更有助於香港的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海涵表示,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他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審古今之變、察時代之勢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

  海涵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也理當適用於港澳台與祖國的敘事中,例如,今年4月份,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馬英九時就詳論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並強調“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海涵表示,關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的奠基之作——《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中系統全面地界定了“中華民族”的概念,指出:“中華民族是中華大地各類人群浸潤數千年中華文明,經歷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人們共同體;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大陸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台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在這一民族實體裡,各族同胞已結成相互依存、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所有成員都已具有高層次的中華民族認同意識。”

  海涵表示,香港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古至今,香港同胞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古代香港的歷史豐富而精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活,此後華夏五千年,一代又一代同胞不懈開拓、辛勤耕作,香港舞台上同樣上演著中華民族一幕幕歷史大戲,見證著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奠基著香港自身的繁榮富庶。自鴉片戰爭開始,香港眾多仁人志士開始為民族獨立而奮鬥,尋覓救亡圖存之路,他們積極著書立說,對中華民族認同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後,從抗日救亡直至籌備建國又到改革開放,香港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致力於共襄民族復興偉業。

  海涵認為,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過去的香港並不陌生,它曾指引著香港與祖國一路同行、風雨兼程。這種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是“同”,以語言、人種、信仰等外在表征為民族認同的最重要標誌,更強調“血脈相連、血緣相親”的大一統敘事。但20世紀70、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在香港風生水起,它不僅是一種經濟政策,更是一種系統化的價值觀、理念與生活方式,自然也會潛移默化形塑著港人的民族觀。新自由主義倡導個人主義,認為人權高於主權、個體優先於集體,在民族觀方面,則強調族群敘事、小團體敘事,提倡多元化和差異化,反對過去傳統民族觀的宏大敘事。這種新自由主義民族觀深刻影響著香港青年一代,不利於民族認同感的強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塑造。


  在愛國者治港新時代,如何鑄牢香港青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海涵認為,可以從集體記憶、共同文化、利益福祉等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強化集體記憶。一方面,歷史記憶在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正如之前所述,香港與祖國在中華文明史、近代抗爭史、新中國奮鬥史中擁有共同歷史記憶,這是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生成的重要見證,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一脈。這種共同歷史記憶,可以為構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歷史依據、動力源泉、路徑選擇。因此,通過正確的歷史教育,可以增強香港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另一方面,情感共鳴在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積極推動作用。通過追溯經典香港音樂、影視劇這些特殊的時代符號,可以重現過去、創造想象空間,喚起集體記憶,實現情感共鳴。比如,港樂中有獨屬於中華文化的語言根基和詩詞化呈現形式,這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的傳承是一脈相承的,在不經意間推進了文化的認同;許多經典香港電影中也飽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巧妙講述中華故事、傳揚中華精神,滿足了全球華人的情感需求。因此,通過音樂、影視這樣特殊的時代符號,可以推進香港青年與內地青年的情感共鳴,形成民族文化情感的向心力,在新時代的語境下實現民族認同。

  第二,增進共同文化認同。中華文化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動力。在古老的嶺南大地上,粵港澳三地的共同祖先古越族長期在此生活。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統一嶺南之後,粵港澳三地被納入中央王朝統轄之下,並由此帶來了民族的融合。嶺南先民與南遷的華夏先民一道耕耘嶺南土地,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粵港澳三地綿延至今、切割不斷的文化紐帶,是粵港澳民眾的文化基因,是香港青年中華民族身份認同感的重要來源。因此,要以嶺南文化為紐帶,通過強化保護、廣泛宣傳、教育引導和交流溝通等形式,增進香港青年的嶺南文化認同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三,共創中華民族利益福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離不開中華民族經濟作為經濟基礎。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增進認同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體兩面的,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可以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動能。因此,要積極支持香港青年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香港青年共享發展機遇,持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讓香港青年在民族復興進程中收穫自身發展、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海涵表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夠把中華各民族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繁榮、共享成果的格局。鑄牢香港青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國兩制”實踐的題中應有之義,有助於增強香港青年對祖國的向心力,有助於推進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水平,更有助於香港的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該論壇由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中評社助理總編輯郭至君主持,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院員林艷、束沐,高級分析師曹潤來,副研究員陳倩羚,中評社北京站副站長海涵、港澳部副主任盧哲參加了論壇並發言。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