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頭條

中評關注:學者談台海局勢 統一進程或加速

2024-08-02 00:17:47
會議現場(中評社 海涵攝)
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彭韜(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北京8月2日電 (記者 海涵)由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主辦、兩岸統合學會協辦的“台海新觀察”第九次會議日前在湖北恩施州宣恩縣舉行。與會學者就當前台海局勢予以分析,他們認為,賴清德當局上台執政給台海局勢帶來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兩岸關係風險挑戰增加。但是危中有機,兩岸統一的進程或呈加速狀態。

  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彭韜表示,伴隨賴清德上任後各種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因素上升,大陸對台工作也面臨著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環境以及前所未有的外部風險挑戰。未來四年,預計賴清德當局在兩岸關係層面會有如下特徵表現:僵持對抗:政治上兩岸對立成為常態;脫鈎斷鏈:經濟上台灣減少對大陸依賴;揮刀自戕:文化上大肆操作“去中國化”;迎合投靠:外事上爭取台灣問題“國際化”。

  彭韜說,挑戰伴生機遇,危中有機,兩岸統一的進程或呈加速狀態,具體將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陸兩岸政策提供政治保障與發展契機。大陸方面牢固把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與主導權,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行穩致遠的關鍵;大陸方面堅持推進強軍戰略,為兩岸交流交往提供安全保障;大陸方面堅持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為兩岸交流交往創造機遇。二是,台灣社會主流民意順應時代潮流與和平基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和中華民族共同利益是大陸長期堅持的目標任務;堅持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最大公約數;台灣民眾覺醒已經成為島內大勢。三是,民進黨先天不足跛腳當局導致人心渙散與輿論掣肘。賴清德雙少數先天不足將給在野黨提供機會,兩岸政策上或有更多民意表達;蔡英文政府八年執政給賴清德留下不少爛攤子,島內民怨沸騰,賴清德政策受民眾輿論掣肘;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抗中”氣焰不斷受挫。四是,美國自顧不暇對台海影響持續走低與陷入困境。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匡宇表示,賴清德上台以來,既宣告了“台獨自白書”,又明確了“謀獨路線圖”,曝光了一條多線並進、五臟俱全,計慮深沉、謀算長遠的“台獨”綱領和行動路線。為體現“美規賴隨”讓美放心,賴清德拋出“四個支柱”,承接蔡英文“四個堅持”,作為其“新兩國論”的實施路徑。除強化兩岸對抗,就是要讓台灣在從安全鏈、價值鏈、供應鏈上全面“脫中入美”,嵌入美西方對華“新冷戰”全鏈條,充當戰略圍堵、軍事威懾、價值對抗和脫鈎封鎖的尖刀毒刺。

  劉匡宇說,島內事務層面,賴打著“守護台灣主權”旗號,蠻橫推行“政治重建、社會改造、洗滌人心”。賴清德這些“台獨”妄想,充分暴露出其偏執激進的政治性格和狹隘病態的政治理念。在此路線下,賴上台僅兩月,即充分展現其頑固暴衝、剛愎自用、狹隘冷血的政治性格,不斷開辟戰場四面點火、處處樹敵。在兩岸,層層遞進鋪陳“新兩國論”,綁架民眾對抗大陸高壓“遏獨懲獨”,負隅頑抗強化台海准軍事對壘,花樣翻新升級“文化台獨”產業化國際化;在島內,阻撓“立院改革”,死磕主流民意,成立“三大委員會”擴權獨裁,“綠色恐怖”矛頭追殺政敵、整肅異己。其“綠色獨裁”叠加“鬥雞執政”,正成為台海最大的風險亂源和不確定性。

  武漢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明庭權表示,中國共產黨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目標,就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解決台灣問題,以解決台灣問題為重大契機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任務的全面完成。他指出,牢牢把握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主動權,意味著黨和國家不受外部干涉勢力和島內分裂勢力的限制,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在複雜的島內政局、兩岸關係和國際環境中開展正確的戰略判斷和科學的戰略謀劃,能夠主動把握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的具體時機、統一方式和最終結果。

  他認為,大陸要把握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主動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大陸和平崛起決定了台灣問題的基本走勢。其次,正確判斷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時機,一是純軍事角度,無論外部勢力是否干涉以及干涉程度如何,中國大陸都必須做到必勝、速勝和全勝;二是排除萬難持續走好對台群眾路線、盡最大努力爭取台灣民心;三是無論武統還是和統,都應做到統一之後對台有效社會治理;四是統一後必須成功破解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對我聯合制裁。

  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王琍表示,台灣地區在“台美國際教育合作瞭解備忘錄”(MOU)下推進落實“台美教育倡議”(U.S.-Taiwan Education Initiative)(2020-2025)及“‘台美’教育倡議三年策略計劃(2023-2025)”。4年多以來,“台美”教育合作官方背書、學校實施,有計劃地部署實施教育各層級“雙邊”合作,實現互相捆綁和全面強化,全方位實質性發展,其合作的目的和企圖已逐漸突顯。

  王琍指出,從台灣地區教育政策以及“台美”教育合作的趨勢來看,未來應積極推動中美青少年高頻次、全面化、深層次的友好交流,共同譜寫新時代中美兩國人民友好故事的青少年篇章。中美關係的未來在青年。教育交流合作有助於促進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相知相近,是發展中美關係的重要工程。此外,可以結合香港、澳門的教育、科技、人才、語言等亮點,以內地與港澳教育發展及合作的成功模式和典範,統籌規劃協調各地區的突出特色,積極推動打造中美教育交流綜合平台,實現中美高水平的交流與合作,共繪教育強國新圖景。

  湖北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研究員熊興表示,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最核心、最敏感的問題,一旦處理不慎,如果踩到紅線,釀成不可預知的後果,將給中美關係造成顛覆性、全局性破壞。從賴清德上台以後不論是在兩岸關係上,還是民進黨內部鬥爭上,都明顯體現出其固執、偏執的個性特徵,這對未來的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都帶來重大的挑戰。當前,美台勾連呈現出美台關係機制化、實質化、“國際化”等特點。

  熊興說,台海問題事實上已成為中美關係中的“灰犀牛”,中美雙方都不能視而不見,而應該主動謀劃,避免衝突和衝撞。美方的理性做法是繼續與中方在一些領域加強溝通與合作,同時對民進黨當局施加一些“適當的”影響,避免其做出某些可能嚴重衝擊台海和平的危險動作,這將是穩定台海局勢不失控的關鍵。

  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董玲瑜表示,當前台灣社會對於兩岸關係現狀的認知帶有明顯的複雜、混亂和撕裂的特點,未來四年兩岸關係既面臨艱難挑戰,也存在著一定的機遇。一方面,在“台獨”分裂勢力的誤導下,台灣社會內部追求統一的聲音仍然處於低迷狀態,“維持現狀”的話語體系在島內仍然大有市場,對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形成較大障礙。但另一方面,台灣民眾在務實心理的驅動下,也逐步
認清了反對“台獨”、實現兩岸良性互動、推動兩岸融合發展有利於兩岸和平和台灣經濟繁榮。因此即便賴清德當局上台之後給兩岸關係帶來了諸多風險挑戰以及不確定性,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特別是實現兩岸良性的互動交流的民意基礎仍然存在,並未喪失,我們對此
也要有更清醒的認識。

  董玲瑜說,展望未來,大陸應該更加注重發揮民間力量的積極影響和助推作用,更多利用島內政治、經濟、教育和社會團體來推動兩岸全方位交流的恢復,特別是要鼓勵更多島內青年到大陸親身感受和體驗,增進兩岸同胞一家人的認知認同,這樣才能進一步增加兩岸良性互動的民意基礎。

  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黃偉表示,當前,“台獨”風險嚴重威脅台海和平穩定,台海形勢更趨複雜嚴峻,兩岸關係進入風高浪急新階段。面對這些內外風險因素,祖國大陸立場更加堅定,信心更加增強,能力更加強大,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在綜合運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手段外,通過兩院三部聯合發布《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極大震懾“台獨”分裂勢力,“依法懲獨”進入新階段。

  黃偉說,“以法遏獨”正當其時,意義重大:一是“以法遏獨” 本質上是對“一個中國”基本法理和憲法權威的維護,是對全面依法治國的貫徹落實。二是開展“兩反”鬥爭,法治方式是重要策略之一。《意見》的出台標誌著國家依法打擊、懲治“台獨”進入更加細致、完善,更具操作性的新階段,也有助於從根本上逐步消融“台獨”勢力在島內的生存土壤和發展基礎。三是中國法治體系要求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統一,決不允許任何分裂勢力和外部勢力破壞國家核心利益。

  “台海新觀察”第九次會議由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主辦、兩岸統合學會協辦,主題為“變局與塑造”,來自北京、上海、南京、廈門、武漢等地的二十餘位台灣問題專家圍繞會議主題展開深入討論。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匡宇(中評社 海涵攝)
武漢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明庭權(中評社 海涵攝)
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王琍(中評社 海涵攝)
湖北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研究員熊興(中評社 海涵攝)
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董玲瑜(中評社 海涵攝)
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黃偉(中評社 海涵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