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頭條

中評觀察:2024陝台文化交流周四大抓手

2024-08-22 00:25:19
陝台文化交流周開幕式現場(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記者 海涵)“相約長安·青春同行”——2024陝台文化交流周日前在陝西舉行,此次交流周以“弘揚中華文化,譜寫青春華章”為主題,主要活動集中在8月12日-17日,內容多彩、形式多樣。據筆者觀察,文化、青年、科技、教育是本次陝台文化交流周的四大重要抓手和落腳點。

  第一,立足文化厚實土壤,喚起同胞情感共鳴。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厚重。從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黃帝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到周朝創造發展禮樂制度,再到秦王朝首度締造大一統國家,繼而漢唐開辟璀璨盛世......在這片土地上,五千年來中華文明從未中斷,一代代炎黃子孫在此賡續中華文化,繼往開來拓展文化廣度與厚度,為後世留下了極其豐富的中華文化瑰寶。

  參加2024陝台文化交流周活動的12個參訪團分批次參訪了陝西眾多人文遺跡,包括黃帝陵、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考古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等地。參加活動的台胞們在黃陵尋根謁祖、祭拜祖先黃帝,作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的身份認同進一步加強。在一個個博物館裡,帶有濃厚歷史印跡的文物在眼前鋪開,中國歷史的綿長畫卷和中華文明的抽象概念漸漸變得具象,“感覺到作為中國人的光榮和驕傲”,台胞由衷感嘆道。

  第二,聚焦青年主體地位,促進心靈走親走近。參加2024陝台文化交流周活動的台胞有近400人,其中包括300名左右台灣青年。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承擔著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責任和使命。在當前歷史階段,青年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青年沒有太多歷史包袱,更容易創新交流的方式方法,也更能不分“你我”地打成一片、融合在一起,促進心靈契合。

  正如參加交流周活動的新黨主席吳成典所言,“把歷史的恩恩怨怨還給歷史,讓年輕人承擔起時代使命,重新開始、攜手合作。”在這次活動中,在陝實習台青、創業台青代表在開幕式大會上分享個人工作生活經歷,樸實真誠的內容想必會給其他台青提供不少有益啟發;參加活動的台青們還走訪了陝西不少歷史古跡,昔日只能在書本上看到的內容如今觸手可及,震撼的同時也激發了他們探索下去的興趣;更有台青已經開始積極思考自身所學與中華文明之間的鏈接,比如考慮用舞蹈、文創等新穎形式推廣中華文明。由此可見,在交流中,台灣青年不僅增進了對大陸的瞭解和對兩岸關係的正確認知,也更加感受到作為中華兒女的榮耀和責任。

  第三,面向科技新興動能,共享時代發展機遇。陝西因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名揚四海,但不容忽視的是,在祖國內陸西北方向的這片土地上,不少科技產業悄然興起並不斷發展壯大。參加2024陝台文化交流周活動的部分參訪團到訪陝西多個科技企業參觀,包括西安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產業園、訊飛絲路總部、商湯科技等。尤其是在西安比亞迪,對於比亞迪仰望U8展示出的原地掉頭和浮水功能,台胞們爭相拍照,贊嘆不已。

  如果說歷史文化是來路,那麼科技則昭示著當下和未來。在科技領域,兩岸可以共享時代發展機遇,攜手合作必將大有可為。很多台胞往往選擇大陸沿海地區作為其登陸的第一個落腳地,對於祖國內陸城市的瞭解甚少。台胞今次在陝參觀了眾多科技企業,見微知著——他們能直觀認識到大陸科創產業的良好勢頭,對於大陸的發展會有更多體悟和感受。

  第四,抓好教育神聖職責,許給孩子美好明天。在2024陝台文化交流周活動中,台灣大學、台灣高中校長參訪團一行聚焦兩岸教育交流,參觀了陝西科技大學、西安市八十三中學,還參加了兩岸中小學教育融合發展研討會。

  筆者觀察到,在陝台文化交流周中,兩岸教育界人士的交流十分熱絡且坦誠,他們對於素質教育、大學入學考試、數字教育等議題交換了看法。此外,不少台灣教育界人士表示,參觀了西安的學校感觸很深,獲得不少啟發。他們認為,兩岸教育領域應該多交流,瞭解彼此狀況,從而不斷提升教育質量。更有台灣教育界人士直指,民進黨當局現在施行的文史教育十分不可取,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並呼籲台灣在教育上不要再繼續“去中國化”,應該回到正軌,教給孩子們面向未來應有的知識和理解。

  在筆者看來,文化、青年、科技、教育作為2024陝台文化交流周活動的抓手和落腳點,十分精準、恰當。其中,文化是根基,青年是主體,科技是未來,教育是傳承手段,這四者看似獨立,實則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

  中華文化是滋養兩岸同胞的土壤,是中華民族子孫的根和魂,也是流淌在兩岸中國人血液裡的基因。文化的傳承發展則需要正確的教育,釐清附著在教育上的毒瘤膿瘡,才能讓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對自己民族的歷史、文明有正確認知,才能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作為根基的文化相對照的,是象徵未來的科技。一方面,科技要依托於文化土壤茁壯成長,另一方面,科技自身的發展也構成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科技、教育,都離不開青年這一重要主體。青年是文化的傳承者、科技的創造者、教育的實踐者,是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力量。

  筆者認為,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民間交流更要走深走實。兩岸有識之士應當從多個角度著手,拓展交流的內涵、外延,為兩岸交流注入更多活水,促進兩岸同胞互相瞭解理解。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