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頭條

中評記者手記:馬英九眼淚中的民族情深

2024-04-30 00:14:08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月10日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並高度評價其具有民族情懷。(中評社 林艷攝)
4月4日上午,馬英九在陝西黃帝陵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後見記者提到要“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時一度哽咽。(中評社資料圖)
4月3日9點許,馬英九率台灣青年訪問團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祭拜烈士並敬獻花籃。(中評社資料圖)
4月3日上午,馬英九參觀黃埔軍校,聽到抗日女烈士趙一曼犧牲前夕寫給家中孩子的家書,感動落淚。(中評社 林艷攝)
4月8日上午,馬英九參觀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評社資料圖)
4月9日上午,馬英九在八達嶺長城唱《長城謠》落淚(中評社 林艷攝)
去年3月29日馬英九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後接受媒體記者聯合採訪。
  中評社香港4月30日電(記者 林艷)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月10日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一行時曾高度評價馬英九稱:“馬先生素有民族情懷,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兩岸青年交流,致力振興中華”。其中,中評社記者對習總書記用的“民族情懷”四個字尤為印象深刻,也深有所感。從去年首次訪問大陸到今年再次訪問大陸,中評社記者在跟隨馬英九兩次訪問大陸23天的報導中,近距離觀察到馬英九多次在參訪中哽咽落淚,也深刻地感受到了這些淚點背後所飽含著的深厚的民族情懷。

  在兩次長達23天的隨行採訪過程中,中評社記者詳盡記錄下了馬英九七次哽咽落淚的情景。進一步仔細梳理這七次背後的淚點,可以看到除了因為實現祭祖心願而激動落淚之外,有六次都與中華民族苦難經歷以及抗日烈士犧牲事跡有關,這些歷史直接觸動了馬英九內心深處的中華民族情懷。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意識在抗戰時期達到空前覺醒,而馬英九對於抗戰時期的歷史反應尤為強烈,不僅在北京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時沉浸其中,對其中的歷史故事如數家珍,在聽到有關抗日英雄事跡時更是會情不自禁地感動落淚。

  馬英九在去年訪問大陸時曾表示,父母都曾經歷過抗戰時期流離失所、躲日機轟炸刻骨銘心的歲月,小時候父母每晚給他講的床邊故事不是白雪公主或羅賓漢,而是抗日英雄等事跡故事,這在他成長過程中有著很大影響。中評社記者在採訪中,也近距離地感受到馬英九在重要的歷史點參訪時的哽咽落淚,的確是一種真情流露。尤其是仔細回顧這六次哽咽的情景細節之後,更能夠體會馬英九為何哽咽落淚?也更能夠理解他的民族情懷究竟有多深?

  4月3日9點許,馬英九率台灣青年訪問團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祭拜烈士並敬獻花籃。位於廣州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修建於1912年,葬於此地的七十二位烈士是在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的革命黨人。中評社記者現場看到,馬英九在拜謁烈士墓園過程中,神情十分凝重。當看到講解員在介紹這些烈士事跡一度情緒失控哽咽時,一旁認真聽講的馬英九也紅了雙眼。馬英九見記者時說,來到黃花崗致祭,緬懷這些烈士當年展現為廣大人民幸福犧牲,救國家於苦難的精神,格外激動與感動。黃花崗起義所有犧牲烈士的年紀平均29歲,他們的行業有醫生、工人、學生或是軍人,本來都有很好的前途,但卻選擇了在最青春年華的時候,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為國家民族更美好的未來付出他們寶貴的生命。最後,他在現場分享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片段時更是幾度哽咽,訣別書中這樣寫道: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淚珠與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致擱筆“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羶,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於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馬英九說,“我每次讀到這段,常常淚流滿面,真正為這些革命先烈犧牲奉獻的精神感動不已。”

  4月3日上午,馬英九參觀了正逢建校百年的黃埔軍校舊址。黃埔軍校是我國近現代歷史上著名軍事學校,曾培養了許多名將,同時也有大量黃埔軍校學生因為在抗日戰爭時期英勇奮戰而犧牲。期間,馬英九在展廳觀看展覽並聆聽了黃埔軍校群英的故事,他多次被抗戰中犧牲的士兵家書感動。特別是當他聽到解說員聲情並茂哽咽著朗誦完抗日女烈士趙一曼在即將犧牲前寫給家中孩子的家書時,他再度哽咽,紅了眼眶,並拿出口袋里的手帕擦拭淚水。這封母親寫給兒子的家書這樣寫道:“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為堅決做了反滿抗日的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生前是永遠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4月4日上午,馬英九在陝西黃帝陵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後見記者提到要“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時也一度哽咽。我們都知道,黃帝軒轅氏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自漢代起中華民族就開始祭祀黃帝的活動。馬英九過去曾在台灣六度遙祭黃帝,其父親也曾與2005年赴陝西祭祖,今次馬英九能夠親自帶著台灣青年學子到陝西黃陵縣祭拜黃帝也令其倍感激動。期間,馬英九不僅在莊重的祭祀大典上與中共中央台辦主任、國台辦主任宋濤一起上台共同敬獻了花籃,還在國台辦副主任仇開明的陪同下還瞻仰了軒轅殿、拜謁黃帝陵以及共同種植了橋山柏。馬英九在見記者時表示,大部分的台灣人對中華文化與民族認同,都有極其堅定的信念。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建立數千年優良傳統的重要根源。他也希望來自台灣的年輕人,透過這次難得的機會,要更加牢記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根源,以及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站在馬英九一旁的中評社記者也近距離地觀察到,當他最後提到“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時一度哽咽,而他的講話也引發了身後台灣青年的共鳴和認同,大家都自發鼓起了掌。

  4月8日上午,正在北京參訪的馬英九參觀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聽到巾幗女英雄馬來西亞僑胞李月美的故事時,馬英九哽咽著分享了李月美曾給家人寫的一封家書內容。抗日英雄一直是馬英九幼年時期枕邊故事的主題,因此對中國抗日故事可謂如數家珍。比如,在抗戰紀念館解說員在介紹港澳及海外僑胞對祖國抗日戰爭的支持與貢獻時,提到了1939年2月20日馬來亞的一位僑胞李月美女扮男裝回國支持抗戰,充當司機在運輸中受傷才被發現是女兒身。馬英九聽後隨即補充說,當時李月美離家出走時並沒有告訴家裡,到了以後才寫信告訴父母。緊接著,馬英九更是哽咽著分享了李月美信中的內容:“我熱愛我的父母兄弟,但在此時此刻,我更熱愛我的國家。”

  4月9日上午,這是馬英九第一次來到北京並登上八達嶺長城,當站在長城北三樓的位置,與隨團青年們共同合唱《長城謠》時,馬英九不禁潸然淚下。眾所周知,《長城謠》是一首創作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歌曲,由潘孑農作詞。歌曲控訴了日寇暴行,傾述了人民被迫離家流浪的苦難;表現中國人民威武不屈,團結鬥爭必勝的信心。中評社記者注意到,馬英九在唱這首歌謠時更是動了情,“骨肉流散父母喪,沒齒難忘仇和恨”“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強”“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特別是當馬英九唱到這幾句時,再次被歌詞中所描述的人民被迫離家流浪的場景與人民同仇敵駭的愛國精神所感動,再也忍不住地流下眼淚,並一度拿出手帕擦拭。合唱結束後,馬英九問一旁的解說員是否會唱這首歌,他說:“我們從小就會唱,非常感動。”

  中評社記者猶記得,在去年3月馬英九首次率台灣青年赴大陸祭祖時也曾多次哽咽,其中令記者印象深刻的是去年3月29日馬英九在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後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談及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一度悲痛哽咽,情緒久久難以平復。眾所周知,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占南京後,製造了南京大屠殺慘案,死於慘案人數多達30萬,雕塑牆上刻著“300000”的醒目大字,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無比沉痛的一段集體記憶。3月29日,馬英九一行來到“古城的災難”大型雕塑前深切悼念遇難同胞。隨後,馬英九在展廳里參觀《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並瞭解了南京淪陷前的形勢、日軍進犯南京與南京保衛戰、日軍在南京的暴行、人道主義救援、大屠殺後的南京、戰後調查與審判等方面的情況。當他在接受媒體採訪談到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時更是一度哽咽說不出話,需要停下來平復情緒。馬英九說,此前也會看一些關於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的書籍照片,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有這麼大的衝擊。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歷很多災難,但從來沒有像我們在和日本的作戰過程中受到這麼多的屈辱和迫害。這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野獸般行為,中國人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在回答中評社記者提問時,馬英九也提到,身為一個中國人,不管是海峽哪一邊,都應該自立自強,要勇敢的抵抗外面的欺凌。衹有自立自強,才不會任人欺凌,任人宰割。在參觀完紀念館之後,馬英九特別在留言簿上寫下了七個字“歷史絕不可遺忘”。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