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實名網評

網評:小學生科普昆蟲走紅網絡帶來何種啟示

2024-06-19 11:54:55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網評:小學生科普昆蟲走紅網絡帶來何種啟示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費禕

  近日,寧波一名11歲男孩開設科普賬號,用視頻方式向公眾解說昆蟲知識的新聞引發不小的關注。其豐富的知識儲備、專業的講解、好學的態度贏得眾多網友的喜愛和稱讚,這名小男孩被稱作“中國人自己的小法布爾”。法布爾是著名的現代昆蟲學與動物行為學先驅,被譽為“昆蟲世界的荷馬”。

  無獨有偶,浙江杭州一名初中生在網上發布的一系列視頻也引起不小的動靜。他以孩子的視角分享對家庭幸福、校園霸凌、兒童沉迷手機等諸多現象的看法,多有鞭辟入裡之見,讓不少網友刮目相看。

  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被“數字化”,兒童亦不例外。2023年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3)》指出,當前,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幾乎飽和,未成年人更加融入數字生活,雲端溝通加強,更加關注社會熱點,社會參與度提高。在日常生活、社交、消費、交通、學習等多個場景中,和成人一樣,兒童都需要主動或被動地掌握一些數字生存能力。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當下的兒童不僅在家庭、學校的生活和學習中接觸越來越多的數字產品,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利用互聯網發出自己的聲音。

  很多兒童對網絡的瞭解程度和使用水平不遜於成人,文章開頭提到的兩個事例就是證明。在鄉村,很多長輩的數字生存能力不如兒童,需要兒童“反哺”,而這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我們不要小看兒童的創造力。1930年,陶行知先生創辦的曉莊師範學校因故停辦,在此期間曉莊師範學校的教師和師範生不能回曉莊小學任職,曉莊小學的孩子們自己組織起來,推舉同學做校長、當教員,自己學、自己教、自己辦,號稱“自動學校”。陶行知先生得知消息後,大為感動,專門寫了一首詩讚揚孩子們:“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結果孩子們提出異議,說大孩教小孩有什麼奇怪的,小孩難道不能教大孩嗎?陶行知先生欣然聽從,將詩改為“有個學校真奇怪,小孩自動教大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如在。”回到當下,不論是開設科普賬號的小學生,還是分享家庭教育觀的中學生,他們正是數字時代“小孩自動教大孩,先生不在學如在”的鮮活演繹。

  在看到兒童利用網絡發出自己的聲音,展現自身能力的同時,對於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也不可掉以輕心。兒童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在網上“衝浪”時容易一味追求“短平快”的碎片化、娛樂化信息,沉迷短視頻和網絡遊戲等。有家長對兒童上網安全風險認識不足,缺乏足夠的保護和引導,兒童在保護個人數據和隱私不受侵犯,辨別網絡謠言、電信詐騙、信息竊取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隱患,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數字時代,每個人都無法脫網生存,自然也包括兒童,學習並掌握基本的數字生存能力是現實需要。對此,首先要積極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進一步完善兒童互聯網運用相關政策,加大關心關愛力度,織牢織密兒童安全防護網。其次要尊重兒童作為社會成員的主體性,培養、鼓勵、激發他們在信息社會的數字創新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同樣重要的是,在家庭和社會教育中要著力提高孩子們的網絡安全素養,增強識別和應對網絡謠言、詐騙的能力,避免出現網絡成癮、社交過度等問題。家長也需樹立正確育兒觀,面對流量的誘惑保持清醒,為孩子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長創造良好家庭氛圍。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