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社評:兩岸關係需要創造善意正循環

2024-05-17 00:08:50
  中評社香港5月17日電(評論員 林艷)近年來,台灣一直被國際輿論稱為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隨著台灣地區新領導人即將在520就職上任,台海局勢及兩岸關係下一步走向備受高度關注。我們以為,當前兩岸關係正處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兩岸共同創造善意循環十分必要,也至為重要,是守護兩岸和平長城、避免兩岸滑向險境的正確之道。

  縱觀歷史,兩岸關係始終在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是要善意循環?還是要惡意螺旋?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構成了兩岸關係不同時期的分水嶺、分界點。我們看到,馬英九執政的八年,因為兩岸彼此互釋善意、肯定善意,從而建立了政治互信,形成了機制化法制化的善意成果,兩岸關係也迎來了和平穩定、大交流大發展時期。然而,到了蔡英文時期,兩岸關係卻急轉直下,甚至出現兵凶戰危的緊張態勢,究其根本原因正是因為民進黨當局缺乏善意,不僅慣性地以“惡意思維”否定大陸的善意舉措,還刻意修法阻撓兩岸交流互動,甚至通過鼓吹“台獨”、推動“去中國化”、“倚美謀獨”等一系列操作試探觸碰大陸的底線。再往前追溯,李登輝時期操作“台獨”,大肆進行製造“一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活動,一再挑戰大陸的底線,最終不僅將1995年早春出現的兩岸良性互動局面毀於一旦,甚至還引發了1996年一觸即發的台海危機。由此可見,善意正循環對於台海局勢的和平穩定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兩岸關係越是緊張,越需要共同努力創造善意循環,避免墜入惡意螺旋。

  那麼,以史為鑒,如何創造兩岸善意正循環?我們認為,關鍵是以下三步:

  第一,開啟善意循環,需要一方率先踏出第一步。

  打破僵局,總需有人破冰。我們看到,當前,大陸已經率先破冰前行。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10日舉行的習馬二會上,首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論,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都達到了新高度。期間,習總書記除了重申“九二共識”並將其稱為“關鍵”之外,還提出了一個新的表述,即“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有共同的認知”,並將其稱為“核心”。就此,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釋到,“只要不分裂國家、只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同胞完全可以坐下來”“增進了解,累積互信,化解矛盾,尋求共識”。其實,習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表態已經為兩岸政治話語對接拓展了新空間,最大程度地展示了大陸政治解決台灣問題的誠意,也為兩岸重新建立政治互信和展開雙方政治互動指明了方向。

  應當看到,前有蔡當局八年的負面政治遺產,外有西方某些國家的渲染攪局,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陸能主動走出這一步,充滿智慧和勇氣,可以說是難能可貴、實屬不易。我們認為,在兩岸關係至暗時刻,能夠出現這樣一縷滿懷善意的陽光,是兩岸關係之幸,也是兩岸人民之幸,對此台灣方面理應緊緊抓住、倍加珍惜。

  第二,形成善意循環,需要兩岸雙方共同相向而行。

  善意循環單靠一方努力是無法形成的,當一方伸出善意之手時,另一方也需要緊緊握住,投桃報李,以善報善,這是創造善意循環的基本條件和基本準則。然而,面對伸過來的友善之手,如果不僅不握,甚至還狠狠打掉,這無疑會令人寒心,善意正循環自然無從談起。

  令人擔憂的是,面對大陸方面的善意,民進黨當局近期的表現卻似乎正走向這樣的破壞性路徑。比如陸委會將習馬二會中受到台灣民眾廣泛認同的“中華民族共識”定調為“中華民族陷阱論”,甚至聲稱“炎黃子孫是中國古代傳說”,這樣的說辭不僅僅是消極負面的回應,而且傷害民族感情,無異於挑戰大陸的底線、挑戰台灣民眾的常識。再比如民進黨當局至今不僅未解除6月1日赴大陸“禁團令”,更在4月30日稱大陸新實施的新版保守國家秘密法會令赴陸台灣民眾觸法風險大增,欺騙恐嚇、變本加厲,這一套又何談善意?我們認為,這些都顯現出台灣當局八年來已經形成了“惡意慣性思維”,能不能甩掉這一危害兩岸關係的不良包袱,是新一任執政團隊在處理兩岸關係上成敗得失的關鍵問題。

  第三,鞏固善意循環,需要靠實際行動來兌現。

  兩岸善意循環要真正長久持續下去,不僅要看表態,還要看實際行動。我們註意到,大陸近期的一系列兩岸政策舉措善意滿滿。比如,恢復福建居民到馬祖旅遊,批准台灣文旦柚等農漁產品輸入,推動兩岸海上和空中客運直航全面復航等等。同時,福建省也發布推出“福馬同城通”卡、支持閩台航運船舶發展等便利台胞的新舉措。此外,台灣強震發生後,大陸方面也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表達對台灣同胞的關心關愛之情,包括捐助花蓮災區活動板房等。以上這些,都是對台灣發展的善意,對台灣民眾的善意,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政治宣示的最好落實、最好體現。

  我們看到,即將上任的賴清德聲也在不同場合提到了“善意”這個關鍵詞,但缺乏實質行動則很難不讓人生疑。他聲稱任命鄭文燦擔任海基會董事長是其向大陸釋出的第一個善意,同時又在視察台空軍防空部隊時放言,台軍必須進入24小時備戰狀態,以確保“隨時可以開戰”。這些操作總體看正向有限、負面有餘,令不少台灣民眾倍感焦急,這也無怪乎5月7日,台灣近60個民間團體參與和平宣言連署,呼籲正視大陸方面開啟的“善意之窗”,互遞和平的橄欖枝,把握契機化解台海危機。

  我們認為,“窗口期”總是轉瞬即逝的。過去八年的兩岸關係發展清晰地說明了一個道理,摧毀一段關係可以不費灰飛之力,但要修復一段關係卻不是簡單之事。面對大陸伸出的友善之手,我們呼籲台灣地區新一任領導人能夠站在對歷史負責、對台灣同胞負責的角度,珍視之、緊握之,共同為兩岸關係開啟善意正循環而努力。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