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觀察

戚嘉林:賴講話最令人觸目驚心是在兩岸定位

2024-05-23 00:31:42
  中評社台北5月23日電(作者 戚嘉林)5月20日賴清德發表就職演說,在此之前大陸頻頻釋出善意,島內媒體也頻頻善意期待,但是賴清德的520講話,讓各界錯愕,震撼台海現狀,是兩岸關係前所未有的重大轉變。

  為此,島內媒體立即從各自角度詮釋,甚至將關鍵名詞立即量化,比對與2016年蔡英520講話的關鍵詞出現次數,其中“台灣”分別出現84次和41次、“中華民國”出現9次和5次、“中華民國台灣”出現3次和5次、“中華民國憲法”出現1次和2次、“兩岸”出現2次和14次、“中國”出現7次和0次。

  整體而言,就是彰顯“台獨”理念的台灣主體性。全篇講話中,最令人觸目心驚的是有關兩岸關係的“定位”,其中最關鍵的是“中國”乙詞,前後出現七次,賴清德很自然的不再視大陸和台灣是兩岸關係,直接視大陸為與日本、美國平行的“外國”,並直言“‘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換言之,就是將“兩國論”檯面化,股市瞬間大跌,民意藉股市迅速反應心聲。賴清德同時明確指出“中華民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通篇講話,絕口不提“中華民國憲法”、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亦即與之脫鈎。所以,這次的“兩國論”,可說是自李登輝、蔡英文的第三代“兩國論”,亦即3.0版的“兩國論”。

  與此同時,賴清德提及“中國”,不是“呼籲中國停止對台灣文攻武嚇”,就是“中國尚未放棄武力攻台”“中國併吞台灣的企圖並不會消失”,將兩岸的統一戰爭定義成“武力攻台”。但是,昔日鄭成功不也是以武力登陸台南,以武力驅逐荷蘭殖民者,接續康熙大帝不也是以武力東佂澎湖,一統兩岸,從而造就今日賴清德口中84次的“台灣”。至於美國南北內戰時,難道林肯總統於戰前對南方的呼籲,也成了北方聯邦政府對南方的“文攻武嚇”嗎?相信美國本土《美國史》教科書,肯定不會這樣詮釋。尤有甚者,這次好像是第一次將“拒統”,定義成“反併吞”。昔日,荷蘭殖民者面對鄭成功的大軍兵臨台南鹿耳門時,也不敢說“反併吞”,因為鄭成功大軍登陸台南是收復台灣的仁義之舉。再者,美國的《美國史》教科書,試問會將南方的抗拒詮釋成“反併吞”嗎?不但不會,美國史觀反而是盛讚內戰南北統一,開啟了今日的美國盛世。所以,“反併吞”可說是3.0版的“拒統論”。

  當然,對不知就裡的人,也許會對賴清德提出“可以先從重啟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以及學位生來台就學開始,一起追求和平共榮”,乍聽之下,會誤以為是改善兩岸關係的善意。但是在視大陸為外國的情境下,無論是觀光或是就學,情何以堪?尤其是其目標是一起追求“和平共榮”,但問題是一起追求兩岸統一的“和平共榮”?還是一起追求“台灣獨立”的“和平共榮”?

  至於演說提及“黑暗時代”乙事,賴清德開宗明義,即以回想1949年啟始,直指台灣自那時進入專制的“黑暗時代”,但是絕口不提上世紀當時政府曾在台灣實施土地改革、設立加工出口區、完成包括高速公路的十大建設、前瞻性規劃建設半體體產業等,才有今日台灣的經濟繁榮,嘉惠一代台灣人。換言之,賴清德完全抹煞“那個時代”政府建設台灣的巨大貢獻。台灣人有情有義,政治上有恩不可忘。

  在痛批黑暗年代的《戒嚴法》時,卻不提民進黨執政下3.0版戒嚴法的《反滲透法》。無可諱言,台灣是歷經了白色色恐怖的《戒嚴法》,但是,今天為何還要走趟綠色恐怖的《反滲透法》?

  此外,全文大談台灣“民主”,稱“台灣是‘世界民主鏈’的亮點,民主台灣的光榮時代已經來臨!”台灣“已經成為全球最蓬勃發展的民主國家之一。我們持續提升人權,向世界展現民主自由的價值。”台灣不論是民主指數,或是自由度的評比,在亞洲的排名都是數一數二。民主台灣已經是世界之光,這份榮耀屬於全體台灣人民!”如此言必稱“民主”,欲以民主價值,潤雨無聲誤導區隔兩岸社會政治差異。

  實質上,在台灣眾所周知,賴清德所說的民主是“綠色民主”。“綠色民主”不但不及於在台灣支持兩岸統一民眾,反而是以《反滲透法》等綠色惡法迫害他們。僅是近半年間,據聞曾遭關押禁見者高達三百人,這些人不偷不搶,支持兩岸統一,何罪之有?以綠色恐怖報復白色恐怖,冤冤相報何時了?

  再者,賴清德說雙方可“進行合作,可以先從重啟雙邊對等的觀光旅遊,以及學位生來台就學開始。”禮貌完了,話鋒一轉,“各位國人同胞,我們有追求和平的理想,但不能有幻想。在中國尚未放棄武力攻台之下,國人應該瞭解:即使全盤接受中國的主張,放棄主權,中國併吞台灣的企圖並不會消失。”殺氣騰騰,好似古代先禮後兵“以武拒統”的檄文。

  結尾時,賴清德說“今晚,我們接待國內外賓客的國宴,選擇在台南舉辦。1624年,台灣從台南出發,開啟台灣全球化的開端。站在‘台南400’的歷史時刻,台灣更要展現自信,勇敢航向新世界,讓世界迎接新台灣。”天哪,將“台灣”提了84次以彰顯“台灣”的賴清德,居然認知上如此顛倒歷史,1624年荷蘭人來到台灣台南,為台灣原住民與漢人,帶來的是大屠殺災難。但是在賴清德口中,對來自萬里之遙殖民台灣的荷蘭侵略者,及大航海時代災難性的殘酷殖民統治。卻成了正面表述榮耀的對象,凸顯了不正義的歷史憶。

  所以,從上述賴清德的520講話中,我們體認到賴清德具有高度的“台獨”信仰,是理念型“台獨”工作者。展望未來四年的兩岸關係,從邏輯推理可知,兩岸關係没有最壞,衹有更壞,兩岸關係可說是即將面臨不可測的政治風險,兩岸政治關係即將進入寒冷的冬天!
電腦版移動版